MSI 作為 NVIDIA 重要的協力夥伴之一,隨著新一代 RTX 4070 的正式登場,當然也推出了多款版本來對應,除了昨天第一波曝光的 VENTUS系列外(2X/3X),定位電競系列的 Gaming 系列也同樣的推出了 Gaming X Trio 與 Gaming Trio 兩款 RTX 4070 版本,小編也入手了其中的 X 版,下面就直接來開箱與實測性能吧!

MSI GeForce RTX 4070 Gaming X Trio開箱
標上了 X 字樣、當然就是頻率拉更高的 OC 版,相較於自家另一版 Gaming Trio 來說,Boost 頻率從 2475 MHz 拉到 2610 MHz、提升了 5.5% 左右,整體的效能上當然更加出色,雖然功耗上略微提升了 15W(TGP 215W),基本上仍在官方建議的 650W 電源供應器即可應對的規範下。
先看一下包裝外觀,不難發現是維持一貫的 Gaming 系列設計風格,如果比對一下上一版 RTX 4070 Ti 的話就知道兩者的相似度是有多高了(笑~
同樣採三風扇配置、核心晶片為 RTX 4070,具備 RGB 燈效與正面的龍爪造型等。

背面則是標示了這款 RTX 4070 具備的幾項特色,包括有支援 TRI Frozr 3、Torx Fan 5.0、方形導熱管、強化氣流控制…等等針對散熱方面的加強設計。


開箱囉!一打開就可以看到內盒中妥善固定、並且套上靜電袋的 RTX 4070 本體,盒內的附件包括有快速使用指南、 12VHPWR 轉雙 8-Pin PCIe 接插頭線材以及顯示卡支撐架 (含墊片) 等。


畢竟同屬 RTX 4070 家族,本體外觀上採用了與 Ti 版本幾乎一樣的散熱模組,多邊形稜角元素與正面三風扇配置及斜切而下的龍爪造型 RGB 燈效設計,同樣是龍魂信仰滿滿的一款版本。

背面就與 Ti 版本不同了,雖然仍是金屬背板,但 RTX 4070 版本在尾端開了較大的通風孔,可以清楚看到內部的熱導管與散熱鰭片。

上下兩個視角的配置,同樣在頂端上方的前半有加入 RGB 燈效元素,龍圖騰與 MSI Logo 就是燈效區,底部可以看到相當密集的鰭片分不與貫穿其中的熱導管,配上 GPU 晶片上方的鍍鎳銅底以及整體的散熱強化,可達到全面性的散熱性能提升。


採用 TRI FROZR 3 散熱設計,透過 TORX FAN 5.0 的增加空氣壓力和流入散熱器的風量雙重特色,搭配環形扇框將三組傾斜 22 度的風扇葉片相連接,就算是處在較慢的轉速下也能保持高壓氣流的流通,相比軸流風扇可增加 23% 的氣流量。
另外,智慧停轉技術與雙滾珠軸承耐用設計也都有具備,而且輕鬆拆卸風扇後就可以直視底下的熱導管配置與密集的散熱鰭片。


I/O 輸出的部分提供了 1 組 HDMI 2.1a 與 3 組 DisplayPort 1.4a,最高解析度可達 7680×4320。
尾端一樣具備波浪 2.0 散熱鰭片,透過導流板和散熱鰭片的設計來改善氣流動態,在提升散熱性能的同時也能達到更安靜平衡效果。


有別於 VENTUS 系列改採 PCIe 8-Pin 的設計,Gaming X Trio 系列仍是維持 RTX 40 前面幾款版本的 12VHPWR 插座方式,附件中也有提供專接線材組,提醒一下在安裝的時候要記得壓緊。
不過,從金屬背板在這個位置往下預留一塊空位的設計,看來也是為了避免插上之後的不小心移動或卡到插座模組的可能性。


燈效示範
燈效配置的部分維持 Gaming X Trio 系列的設計風格,分別落在頂端前半、正面斜切的龍爪造型,想個性化燈效模式可以透過 MSI Center 中的 Mystic Light 來調整。
下面也提供這兩個位置的燈效變化供參,一般燈光下與關燈時的燈效美感各有不同的視覺感受。






效能測試
下面就來實機測試一下這片 RTX 4070 的各項性能表現,本次採用的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3900K
主機板:ROG MAXIMUS Z790 APEX
記憶體:Kingston Fury Beast DDR5-6000 16GBx2(共32GB)
SSD:Samsung 980 Pro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MSI MPG A1000G PCIE5/ATX 3.0 1000W
正式開始跑分之前先來看一下基本規格,根據 GPU-Z 偵測的資料顯示,顯卡的基礎時脈訂在 1920MHz,爆發時脈則經過超頻處理,從 2475MHz 提升到了 2610MHz,並搭配由 Micron 出產的 12GB 192-bit GDDR6X 記憶體。

首先,在最基本的 3DMark 圖形性能跑分中,DX12 環境的 Time Spy 獲得了約 18,500 分的成績、Time Spy Extreme 則是有破 9000 關卡的 9,195 分,這表現比起採用公版頻率的版本要高出一截。
同樣的,在 DX11 的 Fire Strike 項目最高可以達到 38,000 分以上,仍是比公版頻率的得分要略高一籌。


至於針對光線追蹤測試的 Port Royal 項目則是得分可以達到 11,356 分以上,而基於 DX12 Ultimate 環境再加上光線追蹤內容的 Speed Way 項目則是取得約 4,500 分的成績。

接著也來試試在遊戲面的表現,同樣採所有遊戲一律使用設定選單預先提供的最高畫質組合、關閉垂直同步、FPS 上限等可能干擾選項的設定原則,倘若遊戲支援 FSR 或 DLSS 功能則切換至最高畫質模式 (優先使用 DLSS)。
◆《臥龍:蒼天殞落》
雖然是近期的遊戲新作,但這款《臥龍:蒼天殞落》遊戲並不支援 FSR、DLSS 功能,也就是說,考驗的是顯示卡的硬底子功力,實際測試的結果,在 1080P 解析度下這片 RTX 4070 Gaming X Trio 取得約 115 FPS 的成績,若不是因為遊戲強制鎖定 120 FPS,否則理論上順暢度應該還能更高。
至於將解析度提升到 1440P 之後,遊戲的 FPS 值來到 88.9 張,此時的遊戲整體順暢度還算OK,但若提高至 2160P 就僅剩下約 47 FPS,遊戲體驗就比較沒那麼理想了。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
迎來新一季更新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在 1080P、1440P 解析度下,FPS 值均大幅超越了 120FPS 的門檻,基本上能夠滿足電競級玩家的流暢度需求,就算解析度再拉高到 2160P、遊戲表現也突破了 90 FPS 門檻,即便是休閒型玩家也能玩得相當愉快Happy (如果沒遇到外掛的話…)。

◆《卡利斯托協議》
換到有著絕佳畫質的《卡利斯托協議》實測,在 FPS 值的表現上也相當穩定,即使是 2160P 解析度下也能有著 74.6 FPS 的流暢性,作為一款單線劇情向的遊戲來說,足以讓玩家能夠穩定的去專心體驗遊戲中的恐怖氛圍。

◆《電馭叛客2077》
簡單總結一下在光追大作《電馭叛客2077》的實測狀況,如果不開啟 DLSS 3 的補幀功能,顯示卡的性能足夠應付 1440P 解析度,但開啟補幀之後,2160P 解析度下的順暢度從 36 FPS 來到 60 FPS,視覺體驗可是相當有感的提升,讓玩家能夠用最細膩的畫質欣賞科技與頹敗並存的未來城市。

結語
作為價格帶定位在中階區塊的 RTX 4070 來說,除了在效能上可與前代的 RTX 3080 相比較之外,更低的功耗、更超值的價格,配上採用新的 Ada Lovelace 架構,搭配第四代 Tensor 核心與第三代 RT 核心,整體在效能上的表現也比 RTX 30 更勝一籌,而 RTX 4070 的正式登場,也宣告了新世代的中階王座改朝換代,以這次試用的 RTX 4070 Gaming X Trio 來說,散熱強化與性能提升都有一定水準,還在觀望的朋友可以準備進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