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MSI 電競筆電推出的機型系列可不少,除了在年中的 Computex 2025 上可以看到有多款新品發表外,7 月在三創生活園區展出的《MSI 龍魂城解鎖行動》活動中也有限定版、聯名系列以及 Titan、Raider、Vector、Crosshair、Katana 等系列的電競筆電展出,在搭載最新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後,對於 AI 運算的支援力大增。
先前開箱過了其中的旗艦機款 Raider 18 HX AI 電競筆電,這次就來看看主流系列中的 Crosshair 17 HX AI 吧!

MSI Crosshair 17 HX AI 電競筆電開箱
相比 MSI 的電競筆電系列中的其他版本,Crosshair 系列算是中階主力定位的存在,畢竟旗艦的 Titan 實力強大,對於大多數玩家來說,Crosshair 的整體配置與設計上會顯得較為兼具效能與攜帶兩者並存,16、17 吋規格的搭配更貼近玩家的實際需求面。
這次入手的版本是 Crosshair 17 HX AI 這一款,目前官方推出有 3 個版本供玩家選用:D2XWFKG-038TW、D2XWFKG-010TW、D2XWGKG-007TW,主要差異在採用的處理器等級以及顯示卡等級,最高搭配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Laptop GPU,價格上也略有差異,記得入手前確認一下即可。

那就來開箱囉!
外箱基本以印上 MSI Logo 的龍盾徽章為主視覺,搭配帶有科技感的線條圖案設計來呈現 MSI 電競筆電的獨特風格。

來看一下主角 Crosshair 17 HX AI 電競筆電本體,這次入手的是系列版本中的 D2XWGKG-007TW 這一款,採用的是 Intel Core Ultra 7 255HX 處理器以及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Laptop GPU 獨立顯示卡,並內建有 DDR5-5600 16GBx2 (32GB) 記憶體、1TB NVMe PCIe Gen4 M.2 SSD 以及 17 吋 QHD+ (2560 x 1600) 16:10 @240Hz 更新率螢幕以及 Wi-Fi 6E 無線網路、24 區 RGB 全彩背光鍵盤等規格,電池容量為 4-Cell/ 90Whrs,整體重量為 2.8 kg。

A 件上蓋除了採用霧面灰黑色調外 (太空灰),可以看到有 MSI Logo 的龍盾在光線下呈現不同角度的色彩變換,右側下方的類電路線條設計圖案也讓整個上蓋充滿科技感,即便沒有額外加上燈效設計,獨特炫光效果就很迷人。


B 件的 17 吋螢幕採用 IPS 面板,16:10 的螢幕比例讓整體的視覺感更佳,配上 240Hz 的更新率除了符合電競筆電的無殘影、流暢感之外,2560 x1600 QHD+ 的解析度以及 100% DCI-P3 色域、防眩光霧面塗層等讓實際視覺呈現相當不錯的體驗,上方位置有配置 HD Type 視訊鏡頭 (30fps@720p) 並設計有防窺遮罩可透過手動切換開啟/關閉,鏡頭模組兩側還有配置雙陣列式麥克風,直播收音也OK!



C 件區域可以看到全尺寸的鍵盤配置、右側還有獨立數字鍵區,鍵盤模組的設計有略微下降、保留與螢幕的直觸空間,右上為電源開關、採透明按鍵設計,與鍵盤上的 WASD、四向方向鍵搭配便於玩家辨識,具備 24 區 RGB 全彩背光燈效,可以透過 MSI Center 在 Mystic Light 選單中做個人化的燈效調整,亮度上也提供有 4 段調整、不想過於 bling bling 的朋友也可以選擇關閉。
至於 Copilot 實體鍵當然也是有提供,實際敲擊感還不錯,搭配感度靈敏的觸控板讓玩家可以快速操作、並與其他連線玩家互動。


電源鍵、WASD、方向鍵等透光設計與特殊圖示,方便玩家輕鬆辨識,也增添整體鍵盤上的特殊風格!


C 件的下方位置左右可以看到有 Intel Core Ultra 7 與 NVIDIA GeForce RTX 的標貼,主要規格特色也直接標示在上頭了。


整機的擴充埠設計分成左、右、後等三個區塊,維持電競筆電設計特色的後置連接模式讓玩家左右側可以得到空間釋放,電源輸入位於後端右側,乙太網路的 RJ-45 插孔、HDMI 2.1 視訊輸出與 1 組 USB 3.2 Gen1 Type-A 方便經常性連接使用。
後端位置的左右側也是 Cooler Boost 5 高效散熱的區域。



左側 I/O 埠提供有 USB 3.2 Gen1 Type-A 以及 Thunderbolt 4 (支援 DP/PD 3.0) 與充電顯示燈號,右側則是 USB 3.2 Gen1 Type-A 以及 3.5mm 音源插孔、以及靠尾端位置的 Kensington 防盜鎖孔等,左右都有 USB Type-A 設計也讓玩家方便連接其他周邊設備。


底部設計除了採用一體式之外,可以看到整個底座的透氣孔設計相當獨特,左右兩側做了類似風扇進氣口的設計感其實也與採用的 Cooler Boost 5 散熱呼應,上半中間位置則是透過格柵式與菱形開孔設計來輔助散熱,上下四角的腳墊位置也有增高設計,搭配中間的立體造型讓整體底座的支撐度更高,避免進氣區受阻隔以確保高效能散熱。



想要一探底部的 Cooler Boost 5 設計,那就拆掉底部的 13 顆固定螺絲就可以取下底蓋、看到內部的配置結構了,官方在新款的幾個電競系列筆電中採用這項獨家的散熱系統,透過左右雙風扇與 5 根熱導管搭配下達到最佳散熱表現。
在中段位置可以看到左側有額外提供的 1 組 M.2 SSD 插槽可供擴充,中間位置 (黑色) 則是記憶體區,右側有 Intel AX211 Wi-Fi 6E 無線網路模組,最下方左右除了立體聲喇叭 (2W x2) 之外,還有 4-Cell / 90Wh 充電式鋰電池。





其他內容物方面就比較簡單,除了本體之外還有變壓器,採用的是 240W 版本 (20V/12A)。


最後附上這次開箱的 Crosshair 17 HX AI D2XWGKG-007TW 完整規格表供參考!

效能實測
看過外觀設計後,接下來就來實機試用吧!
MSI Crosshair 17 HX AI 採用 Windows 11 Home 24H2 作業系統,從系統資訊中可以查看到包括 SSD 容量、顯卡容量、記憶體容量以及處理器版本等資訊,在顯示器項目中也可以看到螢幕解析度為 2560 x1600、240Hz 更新率等。


其他組件透過裝置管理員可以先一探究竟,包括具備有 NPU、20 核的 Intel Core Ultra 7 255HX、Micron 2500 SSD、Intel AX211 Wi-Fi 6E 無線網路與 Realtek GbE 乙太網路、NVIDIA GeForce RTX 5070 Laptop GPU 獨顯等。


透過 CPU-Z 可以看到採用的是 Intel Core Ultra 7 255HX、Arrow Lake 核心,具備 8P+12E 共 20 核心處理器,主機板搭配的是 HM870,記憶體則是採用 Samsung DDR5-5600 單條 16GB 版本、共 2 條 32GB,CL 為 46-45-45-90。




簡單跑一下 Bench 項目,單核獲得 838.3、多核獲得 14124.7,這成績比起 Intel Core Ultra 7 255H 要略高一些 (先前有測過的機型),也比資料庫中的多款處理器要來的優,像是比 Intel Core Ultra 7 155H 的 740/8050 或是 Intel Core i9-12900K 的 831/11440 都高出不少。

GPU-Z 則是可以看到關於採用的獨顯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Laptop GPU 詳細資訊,除了 8GB 記憶體容量外,驅動程式採用最新的 v581.15,提供玩家高達 798 AI TOPS 算力。

作為高效能代表的 HX 系列,在處理器性能的表現上也算是十分優異的,從 Cinebench R23 與 Cinebench 2024 這兩項測試的跑分數據可以看到實證,R23 單、多核為 2127/29160 pts,2024 的單、多核為 129/1714 pts。


在 Geekbench 6 的 CPU Benchmark 成績則是獲得單核 2969、多核 18510 分,至於 GPU Benchmark 則是受惠於 RTX 5070 獨顯優勢,OpenCL 獲得 134795 分、Vulkan 獲得 120247 分。



從 3DMark 中的 CPU Profile 同樣可以看到處理器的不錯表現,單核獲得 1271 分、最大核心則是獲得 14630 分,HX 版本比起 Intel Core Ultra 7 255H 還要來的更優一些。

除了處理器的效能表現外,從 CrystalDiskInfo 偵測中可以看到內建的 SSD 則是採用 Micron 2500 這款 1TB Gen 4 版本,需要更大容量的玩家可以透過內建的額外 M.2 擴充 Slot 加裝。

讀寫效能從 CrystalDiskMark 可以看到實測上在循序的部分為 6951/5678 MB/s,Mix 模式則仍有 5238 MB/s 的表現,與官方理論數據 7100/5800 MB/s 算是相當接近。

記憶體內建為 DDR5-5600 版本,16GBx2 的 32GB 總容量對於玩家來說算是相當不錯的規格,透過 AIDA64 的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測試讀取/寫入/複製、以及延遲的表現,獲得 81790、75555、73556 MB/s 與 114.6 ns。

就電競筆電定位來看,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獨顯當然在 3DMark 以及遊戲面向等圖形表現上能提供更強大的效能,基本上各項的數據都算不錯,DX12 的 Speed Way 獲得 3408 分、Steel Nomad 也有 2994 以及 Steel Nomad Light 的 14120 分,Port Royal 光追也獲得有 8631 分,基本 Fire Strike 與 Time Spy 系列則分別有 33705/17110/8343、6556/13943 分。

Solar Bay 與 Solar Bay Extreme 的成績也還不錯,兩項的 Graphics test 分別為 243.24、86.19 FPS,至於 3 個 Section 的成績也都有約 250 FPS 的數據。


實際遊戲測試方面,熟悉的 Final Fantasy XIV : Dawntrail Benchmark 在 1920 x 1080 / 2560 x 1440 兩種解析度下 (High/Laptop) 的表現則分別獲得 21652、16406 分,評語則都是 Extremely High。
1920 x 1080 解析度下獲得平均 160.63 FPS、載入遊戲時間為 8.961 秒,2560 x 1440 解析度下則是獲得 115.11 FPS、載入遊戲時間為 9.218 秒。


3A 遊戲的部分,《黑神話:悟空》在 1920 x 1200 與 2560 x 1600 兩個解析度下的滿版畫面表現也獲得不錯的成績,除了獨立顯卡等級獲得推薦 “超高” 畫質設定外,在關閉垂直同步、光追以及超取樣清晰度設定為 50 的模式下 (性能),分別獲得有平均幀率 100 FPS 與 86 FPS 的表現,讓玩家可以在高畫質視覺細緻度與順暢度滿點的雙優勢下擁有絕佳的遊戲體驗。


另一款《魔物獵人 荒野》上,1920 x 1200 與 2560 x 1600 解析度分別獲得 22917 與 16578 分、平均幀率則是落在 134.40 以及 97.29 FPS,前者為 “可非常順暢地遊玩”、後者則是 “可順暢遊玩”,基本上流暢度都算OK,實際遊戲的體驗感也相當不錯,畫質預設組合的部分則是推薦採用 “高” 模式、並開啟畫格生成功能。


綜合測試的部分在 CrystalMark Retro 測試下,全部總分表現為 26695,CPU 單核、多核成績則是 11673、207628,其他 SSD、2D/3D 表現也是都有不錯數據。

在 PCMark 10 的總合測試下則是獲得 8148 分,基本上已經有高階桌機的水準,一般項目的 Essentials 獲得 10597 分、Productivity 生產力 獲得有 8428 分、數位內容創作則是獲得 16437 分,玩家即便用來執行高階運算或是創作者相關的多媒體使用上也不用擔心。

最後,既然型號上有掛上了 AI,那當然也少不了試一下在 AI 方面的表現,透過 Geekbench AI 的測試,ONNX 的 CPU、DirectML 分別獲得 6157/2358/10665 與 21573/40556/16586 分,OpenVINO CPU 與 NPU 的表現也分別獲得有 6486/4491/16038 與 6533/9862/15115 分。

在 UL Procyon 的 AI 項目測試中,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採用 AI Inference Engine-NVIDIA TensorRT 的 Stable Diffusion 1.5 圖像生成表現,FP 16 的成績為 1706 分、圖像生成速度為 3.662 秒,INT8 的成績為 22033 分、圖像生成僅 1.418 秒。


而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的部分,Microsoft Windows ML 模式下的 CPU (Intel Core Ultra 7 255HX) 與 GPU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Laptop GPU) 在 Float32 的成績分別為 172、682 分,採用 NVIDIA TensorRT 模式在 Float32 的成績則是獲得 1052 分。



AI 大型語言模式分析的部分,透過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的 4 項: PHI 3.5、MISTRAL 7B、LLAMA 3.1、LLAMA 2 獲得的前三項測試成績為 2583、2457、1681,最後一項 LLAMA 2 則無成績顯示。

總體來說,不論是一般使用、圖形運算或是 3A 遊戲大作,這款 MSI Crosshair 17 HX AI 電競筆電都能應付自如,甚至關於 AI 面向的使用也沒有問題,透過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獨顯的加持下,AI 運算方面 如 AI 推論與圖片生成等都能快速執行,直接當成高階旗艦主機來使用也十分合適,配上大尺寸 17 吋的畫面呈現,免組桌機用這台來代替也很 OK!

強大又好用的 MSI Center
除了具備強大的效能表現之外,透過內建的專屬應用程式 MSI Center 也可以讓玩家體驗更多的個人化設定樂趣,尤其獨具的「微星 AI 智慧引擎」能夠自動判斷目前使用狀態來提供最佳化 “燈效”、”音效”、”效能” 模式,省下切換的精力與時間,相當好用。

開啟 MSI Center 之後可以看到有基本的硬體監控主頁面,這裡顯示了 CPU、NPU 以及 GPU 的當前使用率與磁碟、記憶體等占用比例狀態,一旁也可以看到 CPU 溫度、GPU 溫度以及提供的算力、頻率數據,也有風扇轉速與網路傳輸量等即時資訊顯示。

功能選單中還包括了 “使用情境”、”一般設定”、”遊戲畫面擷取”、”AI 網管中心”、”Mystic Light 燈效”、”智慧圖片管理”、”MSI 遊戲助手”、”系統診斷”、”效能分析”、”硬體檢測”…等相當多功能設定,需要更多還可以從程式的「功能集」來下載或卸載,打造專屬個人的 MSI 中心。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幾個,像是 “使用情境” 這一項除了可以直接開啟「微星 AI 智慧引擎」之外,也可以根據玩家使用需求來選擇採用 “極致效能”、”平衡” (預設) 或是 “節能靜音”,下方還有顯卡模式切換設定,預設為 MSHybrid 顯示模式,想要發揮獨顯 RTX 5070 的最大性能那就選用 “獨立顯卡模式” (顯卡直連)。
另外進階設定也提供有 GPU、VRAM 的頻率調整 (最高可調 200MHz),至於風扇轉速則是提供了 “自動”、”散熱加速” 以及 “進階” 等三種選擇,預設為自動、若想手動調整可以透過進階選單來做設定 (圖形調整介面)。



一般設定選單中則是把幾項常用基本功能拉出來方便快速設定,像是顯卡模式切換、HDR、休眠/睡眠切換、螢幕節能、USB 電源共享…等。

至於 Mystic Light 燈效設定除了提供 3 組配置儲存之外,燈效模式也有 9 種可選:舞曲、輪盤、彈跳球、波浪、恆亮、呼吸、顏色週期、自訂、關閉,其中的自訂項目提供有 24 區顏色、燈光速度、波長、方向…等自由化選擇,超棒!


功能選單中還提供了 “硬體檢測”、”系統診斷”、”效能分析” 等可以操作,方便玩家可以隨時掌握筆電狀況,讓硬體保持在最佳模式,並確保電池維持健康狀態。


效能分析這一項如果有入手筆電的話可以自行試用看看,測試的時間區段從最短 1 小時~最長 8 小時 (1、2、4、8 共 4 種模式),測試完成可以匯出報告,方便玩家了解筆電的實際運行狀況,包括在溫度、使用率等表現上。


最後,從 AI 網管中心也能看到目前的網路傳輸狀況,方便玩家做流量監控或是網路控管設定等。

結語
對於許多玩家來說,不想受限於桌機的無法移動與占用較大空間、但又想擁有高效能的折中選擇自然就是電競筆電了,有別於頂規版的大體積與重量感,定位在中階等級、但擁有與高階看齊的效能水準,還能壓在 6 萬預算以下且 3kg 重量內,當然這款 Crosshair 17 HX AI 會是一個好選擇,光是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255HX 與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Laptop GPU、32GB DDR5、1TB SSD (還能擴充)、17 吋高解析度與 240Hz 高更新率、AI 高算力…等規格,足以應付玩家各項使用需求,如果正想入手電競筆電的話,那可不能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