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列新一代無線產品推動可程式化網路
2025 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 MWC)將於 3 月 3 日至 3 月 6 日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盛大登場,愛立信展區以「Step into what’s next」為主題,於會中展示全新發表的通訊軟硬體產品解決方案,聚焦差異化連接、網路應用程式介面(API)、自治網路等最新技術,以及高效能可程式化網路的可能性與價值展現,更將攜手台灣龍頭電信商共同展出 5G 最新技術與應用案例。

全新技術整合可程式化網路方案,助電信商迎接後5G時代
為了協助電信商部署更高效能的行動網路,愛立信於今年 MWC 一舉推出 7款全新Massive MIMO解決方案。旗艦產品 AIR 3266 是一款超輕薄的寬頻 TDD 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陣列)無線產品。該產品搭載最新的愛立信晶片科技(Ericsson Silicon),透過多核心架構和靈活的休眠模式,可程式化能力實現包含節能在內的多種網路意圖,高度提升頻譜效率和上行鏈路效能,可協助電信商減少高達 30% 的能耗,降低高達 50% 的隱含碳足跡,以實現高效的網路部署。
愛立信並宣布將在 2025 年間提供高達 130 種可支援開放式可程式化網路的無線產品,為電信商提供所需的可程式化網路能力,使客戶能保持產業領先地位,並推動面向未來的網路演進。這些產品預計將占今年出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隨著 5G-Advanced 的發展,電信商將能夠透過具有更快回應速度的網路,提升用戶體驗。
台灣愛立信總經理周大企表示:「預計在 2030 年,5G 將承載 80% 的行動數據流量,我們也看到電信商對於 5G 設備的需求並做出回應。愛立信領先的硬體設計和新一代產品,持續為客戶降低成本並最大化效率,推動網路架構的演進,建構能滿足各種消費者連接需求的高效能可程式化網路。同時,永續發展為每項解決方案的核心,我們充分利用節能設計、可回收材料和被動式散熱技術,實現淨零目標。」

愛立信攜手台灣電信商與全球重要夥伴推進5G新進程
除了全系列的軟硬體解決方案,愛立信也攜手台灣電信商夥伴聯手展出最新 5G 技術發展與應用。愛立信與國內電信龍頭攜手展出在 5G 獨立組網(SA)網路中部署的動態網路切片解決方案(Ericsson Dynamic Network Solution, EDNS),並結合新加坡電信(Singtel)的 Paragon 平台,為企業客戶提供靈活的切片即時供裝服務(on-demand slicing services)。這項創新解決方案簡化了企業使用網路切片時繁鎖的開通流程,讓該台灣電信商能根據不同應用場景,快速彈性地配置網路資源,以滿足企業與消費者對網路效能的期望。
愛立信還將與前述電信商合作展出最新 AI 智慧網路管理應用,以愛立信站點數位分身(Ericsson Site Digital Twin, ESDT)結合生成式AI,在跨年晚會的流量高峰期間,成功提升高人流地區的網路容量近 14%。
另一個與台灣電信商的合作為 5G-Advanced差異化連接應用的展示,打造演唱會場景的客製化高效能網路服務。透過 5G SA 架構、網路切片與自動化無線資源劃分技術(Automated Radio Resource Partitioning),協助身處大型活動中的 5G 用戶獲得超越傳統「盡力而為(best-effort)」網路效能的差異化連接服務,確保可靠且穩定的連接體驗和客製化的行動網路效能,並且已於 2024 年 12 月在臺北大巨蛋舉行的大型演唱會期間,率先成功完成測試。
愛立信也與澳洲電信(Telstra)和聯發科技(MediaTek)共同合作,於聯發科技攤位展出三方於 5G SA 商用網路中的下行鏈路速度突破,結合愛立信 5G Advanced 技術與最新的聯發科技 5G 測試終端裝置,充分發揮增強後的網路效能,達到 9.4 Gbps 的峰值下行鏈路速度;在實驗室環境且行動網路使用非商用設置的情況下,下行鏈路速度更超過了 10 Gbps 的閾值。這項突破將有助更多用戶享受到更快的下載速度,例如更流暢的直播和線上遊戲體驗,尤其在體育場館、購物中心和交通樞紐等高需求場所。
除了各項 5G 領域的案例突破,為了讓應用程式開發者獲得現代行動網路應具備的先進智慧化能力,愛立信去年與全球領先電信巨頭創立合資企業「Aduna」,在全球協助整合網路 API,讓電信商向更廣泛的開發者平台生態系統提供通用 API。愛立信將在 MWC 分享 Aduna 最新進展,包括近期日本電信商KDDI的加入,以及如何透過網路 API 生態系的拓展重塑電信產業格局。
此外,愛立信將於 MWC 與全球超過百家合作企業,包括 Apple、Amazon Web Services、Google、NVIDIA 與 Sony 等,展示包括差異化連接、網路 API、高效能網路等相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