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並非選擇高階 AMD Ryzen 9000 系列處理器的玩家來說,主機板的搭配上雖然也能選用 X870E/X870 系列的版本,但整體成本相對就會提高許多,以中階玩家的需求來看,預算考量得調高不少,如果選擇同樣也是新款的 B850 來對應如 Ryzen 5 9600X 處理器的話,顯然差額就能把其他零組件的預算給涵蓋了,就 CP 值角度來看,確實是比較適切的作法。
面對眾多各家的 B850 版本,小編這次入手的這款來自 GIGABYTE B850 AORUS ELITE WiFi7 ICE 可就相當適合玩家選用,除了採用 14+2+2 雙數位 VRM 設計之外,同樣也搭載用於高階版本上的許多功能配置,像是方便玩家安裝/拆卸的 EZ-Latch 設計、EZ-Debug Zone 以及 PCIe 5.0 x16/Gen 5 M.2 插槽、Wi-Fi 7 與 2.5GbE LAN…等,配上白銀色系的配色設計,對於想組裝白色系主機的玩家來說也是絕佳的選擇,那下面就來開箱瞧瞧實際的設計樣貌吧!

B850 AORUS ELITE WiFi7 ICE主機板開箱
事實上這款B850 AORUS ELITE WiFi7 ICE還有另一款雙生版的黑色款,相比黑色版的布局設計以及顏色圖騰印刷,基本上就是整個替換成白銀色調就成了 ICE 版本,連底下的 PCB 電路板與主機板上的插件、散熱片等也都是同色調的設計,對於喜歡白色調系的玩家來說可是一片美型與性能/功能兼具的主機板。

那就先從外觀上看起吧!
外盒採用的也是與黑色款一樣的圖案設計,只不過改成白色版本,也符合一貫的 ICE 系列採用的風格,同樣是神鷹 Logo 樣貌、型號上有標註 ICE 字樣,晶片組對應的是 AMD B850 版本、支援 AM5 架構,可對應現有的 AMD Ryzen 9000/8000/7000 等系列處理器。
彩盒背面則是標注了幾項重點特色,像是 MosFet 與 M.2 插槽上提供了高效散熱保護、採用 14+2+2 相 VRM 數位電源設計、方便插拔的 Wi-Fi 7 天線模組以及內建 2.5GbE LAN 等。



拆開後可以看到主機板採用靜電袋妥善包裝,底下的附件部分則是包括有安裝手冊、SATA 線材、WiFi 天線(具備EZ-Plug接頭)、G Connector 與 AORUS 銘牌等。



B850 AORUS ELITE WiFi7 ICE 的本體基本上白化設計的相當徹底,應該說這一波推出的 ICE 系列版本都是走同樣的風格,除了極少部分 (如晶片) 外,原則上能替換成白色組件的都採用了,配上鋁合金散熱片的銀色調原色,整體算是白+銀的配色,與黑色款的設計相同,提供有 4 DIMM 插槽設計以及各式 EZ-DIY 的友善功能,一整片可快速一指掀開的散熱片下方也是多達 3 組的 M.2 插槽,提供 1 組 PCIe 5.0 x4 與 2 組 PCIe 4.0 x4 的擴充支援。


在記憶體插槽下方區域則是設置了方便裸機使用的 Power、Reset 兩組實體按鍵,底下還有 Debug LED 設計 (4組:CPU、DRAM、VGA、Boot),玩家可以輕鬆得知開機狀態是否OK。

主機板的背面則採用了灰色調設計,一樣有 AORUS 字樣與神鷹的圖騰設計,PCB 採用 6 層板、另外還可以看到有上了一顆 Realtek RTS5464 晶片,是前置 Type-C 20Gbps 的控制器。



各部的設計特色包括像是:+12V CPU 採用 8+4 pin 插槽 (也是白色喔)、HDMI 插槽、前置 Type-C 20Gbps 插槽、SATA 3 擴充 x4、音效區高品質電容搭配 Realtek ALC 897 晶片等,該有的大概也是一樣沒少。




散熱方面也是做得很足,基本上也提供了具備熱導管設計的大型散熱模組來協助 VRM 區塊散熱,另外也提供有 Smart Fan 6、共 6 組 PWM 供電接頭,以及針對 M.2 插槽的整片式散熱片設計。



DIY 友善設計方面也提供了各項 EZ 設計,像是 PCIe EZ-Latch Plus、M.2 EZ-Latch Plus/Click、WiFi EZ-Plug 等,另外前面就有提過,在 DIMM 插槽下方位置也設置了 EZ-Debug Zone,提供包括 Multi-Key、Debug LED 與電源按鍵等,方便玩家可以快速啟動與檢視運作狀況。
由於只要一指輕扳就能取下整片遮蓋在 M.2 插槽上方的大散熱片,對於玩家在安裝或卸下 SSD 時都相當方便,無須額外透過工具,底下的 3 組 M.2 Slot 也分別提供了 PCIe 5.0 x4 以及 2 組 PCIe 4.0 x4 的擴充性。


一體式 I/O 埠則是提供了包括 1 組 DisplayPort 與 4 組 USB 2.0、5 組 USB 3.2 Gen 1 與 2 組 USB 3.2 Gen 2、1 組 USB 3.2 Gen 2 Type-C 插槽,以及 1 組 2.5GbE RJ-45 LAN 插孔,支援 Wi-Fi 7 的快拆/裝 EZ-Plug 天線與 SPDIF/MIC/LINE OUT 音源插孔等,算是擴充性提供滿滿的。

主機板上的功能晶片也相當多,基本上也是用好用滿的概念,包括有:Reaktek RTL8125D 2.5GbE LAN 網路晶片、Realtek ALC897 音效晶片、RGB + Q-Flash plus 控制器 iTE IT5711E、iTE IT8696E環控晶片、USB 3.2 Gen 1 Hub 晶片 Realtek RTS5411S、PWM 控制晶片 RT3678BE、USB 2.0 Hub 晶片 Genesys Logic GL850G、Type-C PD 控制晶片 Realtek 5441S、PCIe Gen5 切換/中繼器 (2顆) JYS13008MF01…等。









當然還有這片主機板上的重點晶片 AMD B850 囉!

另外,燈效方面則是僅提供位於 B850 晶片一側位置有 RGB 設置 (4顆燈珠),蓋上散熱片後則跟其他 ICE 版本設計類似,預設為白光,可以從 RGB FUSION 中調整想要的燈效 (調成藍色很搭對吧)。

效能實測
接著就是上機實測,BIOS 的 UI 設計同樣也是符合 ICE 版本的白色色調,預設的 Easy Mode 可以看到右上角的神鷹 Logo 以及基本相關資訊,記得要開啟左下角的記憶體 EXPO 設定,想要更多功能調整的玩家可以選擇 Advanced Mode 進階選單來做細部的調校。

實測的搭配元件上,考慮 B850 的定位特色位於中階,這裡採用的是價格預算較容易入手的 Ryzen 5 9600X 處理器,雖然技嘉官方並沒有因為 B850 位屬中階就拿掉對 X3D 處理器的支援,因此這款版本仍具備 X3D Turbo 模式,能提供最佳化參數讓 Ryzen 9000 X3D 的遊戲效能增強、非 X3D 版本也能實現類似的遊戲效能水準,可以在 BIOS 中啟動,官方標示可達最高 18% 提升 (依遊戲不同有效能提升差異)。
另外在顯卡方面也是選擇中價位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來搭配,這樣整組的預算就相對比較容易下手,而且實際的性能表現上也不差,對於一般玩家來說應該都足以應付日常使用需求。
本次採用的平台設備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5 9600X
主機板:GIGABYTE B850 AORUS ELITE WiFi7 ICE
SSD:Samsung 980 Pro Gen 4 x4 M.2 SSD 1TB
DRAM:Crucial Pro DDR5-6000 16GB x2 (CL 36)
Cooler:Montech Metal DT24 Premium 塔扇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Vertex GX-850 850W (ATX 3/PCIe 5)
作業系統:Winodws 11 Pro 24H2
VGA Driver:NVIDIA GeForce GameReady v572.42
雖然搭配的是中階的 AMD Ryzen 5 9600X,但相對的在散熱上也比較好處理,功耗上也較低,對於玩家來說,整體的搭配預算上可以節省不少,而且也仍具備不錯的性能表現。
先看一下在 CPU-Z 的偵測資訊,Ryzen 5 9600X 提供 6C/12T 核心架構,在 CPU-Z Bench 項目中可以看到單、多和成績分別為 816.7、6374.1 分,執行一般工作上應該都沒問題。



在 Cinebench R23 與 Cinebench 2024 這兩項測試上也分別獲的不錯的表現,R23 的單、多核成績為 2134、16416 pts,2024 的成績則是單、多核獲得 128、905 pts,GPU 則是有 17136 pts 的得分。


Geekbehcn 6.4.0 上的測試則是落在單核 3228、多核 13929 分,單核成績的確不錯。

AIDA64 下的 Cache & Memory 表現則是讀取、寫入、複製分別為 58897、79596、55784 MB/s,延遲為 75.8 ns。

慣用的 3DMark 基本常規測試表現如下方圖表所示,DirectX 12 的總合測試 Speed Way 獲得 4510 分,Steel Nomad 獲得 4007 分、光追 Port Royal 則是有 11165 分,Fire Strike 有到 35613 分、Time Spy 則是落在 15936 分,總體來說,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的表現也算是不錯的,應付一般遊戲也都能輕鬆駕馭、流暢體驗。

其他關於遊戲方便的部分包括像是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的測試,4 個解析度模式下也分別有不錯的反饋,以 4K 解析度下也能獲得平均超過 100 FPS 的成績,就算 1080p 下將設定開到最高的 Extreme 模式也能有平均 71.73 FPS 的表現。




《黑神話:悟空》這款遊戲下採用建議設定模式,4K 解析度下、關閉光追、畫質設定為 “超高”、FSR 取樣,基本獲得平均幀數為 47 FPS,若是同樣解析度下將畫質設定改為 “高”,則 4K 下仍可獲得 70 FPS 的表現,還算相當流暢,畫質表現也還 OK,當然玩家可以換更高階的顯卡,相對可提升更高的 FPS、但預算可得多準備一些。


最近正紅的《魔物獵人 荒野》,在 2160p、1440p、1080p 三種解析度下的表現,前兩者評語為 “可順暢地遊玩”、1080p 下則是 “可非常創暢地遊玩”,基本上都還算是跑得很順,4K 下的平均幀數有達到 80 FPS 以上,1440p 與 1080p 下則是拉高至 108.95 FPS、124.13 FPS,以 Ryzen 5 9600X + B850 平台並搭配 RTX 4070 的組合來看,也算很夠用啦!



另外,簡單透過 Novabench 來看一下個元件在這片 B850 Aorus Elite WiFi 7 ICE 平台下的表現,CPU 獲得 2123 分、GPU 獲得 1541 分,記憶體與 SSD 分別獲得 480 分與 496 分,總分 4640,算是中規中矩的成績。

綜合表現則透過 PCMark 10 來檢視一下,三項的成績分別為 12104、12628、15841 分,總分落在 9627,對於使用者來說,足以應付各項工作需求,不只基本工作沒有任何問題外,就算數位內容創作上的需求也有不錯的成績。

最後,簡單透過 Geekbench AI 來看一下各項測試成績,基本上這個平台組合表現算是相當不錯的,對於非終極玩家來說,選用這樣的組合配置對於日常使用以及娛樂遊戲上的對應都算是十分OK的了!

結語
總體來說,GIGABYTE B850 AORUS ELITE WiFi 7 ICE 算是提供了玩家在考量預算與美形外觀還有功能完整性上的三合一選擇,特別是對於強調美型與性能兼具的朋友,這片主機板提供了不若於高階的 AM5 平台首選,就算玩家想換上更強大的 X3D 處理器也 OK,畢竟 14+2+2 相的供電與內建的 DDR5 超頻特色,都能提供絕大的效能輸出,配上慣用的擴充性滿料堆疊,以及獨特設計的散熱特性,還有方便的 EZ DIY 拆裝特點,省預算的前提下還能有更高的擴充空間,算是進退皆宜的好選擇,不想錯過的朋友可以納入裝機的考慮對象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