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許久之後,終於迎來了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中的主流區段:RTX 5070 系列正式登場,先發的是 GeForce RTX 5070 Ti,至於更平價的 GeForce RTX 5070 則要等到 3/5 才會推出,想趁此機會將原先的 RTX 20 系列或 30 系列的中階顯卡升級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發售的消息,畢竟有支援 DLSS 4 的 GeForce RTX 50 系列可以讓 FPS 大幅提升、玩遊戲更順暢可是一大優勢,再者,相較首波開賣的兩位大哥 GeForce RTX 5090 與 GeForce RTX 5080 來說,售價可就親民多了,至少預算上可以較有空間一些。(啊不然一堆喊價到 10 多、20 萬的 GeForce RTX 5090 是買得下手逆…)
雖然這次官方沒有額外提供 FE 公版,但各家 AIC 合作廠商可是相當積極地推出一系列的對應版本供玩家選用,這次入手的是來自 ASUS 的 PRIME 系列中的 GeFprce RTX 5070 Ti OC 超頻版,那就趁著解禁,來一探這款顯卡的效能表現吧!

ASUS PRIME GeForce RTX 5070 Ti 16GB GDDR7 OC超頻版開箱
雖然 GeForce RTX 5070 Ti 位列中階定位,但其實核心採用的是與大哥 GeForce RTX 5080 相同的 GB203,都是採用 TSMC 4nm 4N 製程工藝,晶片尺寸為 378mm2,電晶體數為 456 億個,相比前一代的 GeForce RTX 4070 Ti 來說,Die Size 增加了約 28%、電晶體數增加了約 27%,另外就是內建第五代 Tensor Cores 與第四代光線追蹤核心,對於 AI 方面的增強與專屬的 DLSS 4 多畫格生成等,提供使用者強大的運算核心與效能表現。
另外,GeForce RTX 5070 Ti 的基本時脈 2295MHz 也與 GeForce RTX 5080 相同,但 Boost 頻率就略低一些,記憶體同樣也是採用 GDDR7、256bit,整體頻寬也僅比 GeForce RTX 5080 略低一些而已,但對比前代的 GeForce RTX 4080 Super 或是 GeForce RTX 4070 Ti 都有明顯的提升幅度,嚴格說起來,GeForce RTX 5070 Ti 算是玩家在預算上大幅降低的 GeForce RTX 5080 超值版,連功耗也都僅 300W、比起 GeForce RTX 5080 的 360W 要低上一些,但比前代 GeForce RTX 4070 Ti 的 285W 僅多了 15W,光從規格論,說不心動絕對是騙人的啦!

回歸正題來開箱手上這片 ASUS PRIME 版本的 GeForce RTX 5070 Ti OC,目前 ASUS 在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這系列中同樣也是推出 6 款版本來因應玩家需求,分別是:
●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16GB GDDR7 OC 超頻版
● ROG Strix GeForce RTX 5070 Ti 16GB GDDR7
● ASUS PRIME GeForce RTX 5070 Ti 16GB GDDR7
● ASUS PRIME GeForce RTX 5070 Ti 16GB GDDR7 OC 超頻版
● 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Ti 16GB GDDR7
● 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Ti 16GB GDDR7 OC 超頻版

這次小編手上的版本是發布 6 款中的 PRIME OC 超頻版,按照官方的定位是一款 SFF-Ready 版本的顯示卡,僅占 2.5 Slot 的插槽厚度可對應在絕大多數的機殼中,安裝相容性相當高,並且搭載 3 風扇設計能提供優異的氣流效率與散熱效果,算是 “精巧強競” 的版本。
外盒設計上採用了灰色調設計,可以看到有標示大字的 “PRIME” 以及 OC、16GB GDDR7 與 PCIe 5.0 等,實體照片也直接印在盒上,特別的線條設計反而有點像 ProArt 的感覺。

彩盒背面則是印上了幾項特色標示,MaxContact 設計、相變 GPU 散熱片、2.5 Slot 薄型設計以及專屬的 GPU Tweak III 軟體等,其中的 MaxContact 是 ASUS 的特殊製程,比一般傳統設計多出 5%、可有效擴大 GPU 覆蓋散熱器表面積,搭配大面積散熱器陣列與強效的軸向式風扇能進一步多降溫達 2℃;至於相變 GPU 散熱片則是可溶解液化、能有效填滿 GPU 和散熱模組之間的空隙,提供優異的導熱性。
▼官方影片介紹
打開後同樣有黑色內盒,照慣例也是兩層設計,上層是快速使用指南與正確安裝 12V-2×6 接頭說明書等收納在小黑色紙盒中,下層則可以看到採用靜待袋妥善包裝的顯示卡本體以及簡單附件等。





本體則是採用黑色霧面色調,搭配側邊立體線條以及上方的圓滑曲面造型,配上白色飾紋,算是具備低調的內斂質感,頂端位置靠後的 PRIME 大字蝕刻,亮面設計也讓標誌在霧面外觀上更加醒目。
這款 PRIME 系列不是走厚重版本路線,除了僅佔 2.5 Slot 插槽設計外,正面上改也走較輕量化,並且透過護蓋、散熱鰭片與內部熱導管的精心排列布局,讓搭載的三組軸向式風扇可以有效利用機殼側板通風孔來實現最佳化的散熱效能,另外還有內建 0dB 技術,在輕量工作模式下可以達到超靜音的體驗。

下方、頂端都可以從簍空的氣流通風口看到尺寸佔滿整片顯卡長度的散熱鰭片與穿在其中的熱導管設計,不過,這款 PRIME 版本就沒有設置 RGB 燈效,對於不喜光害的玩家來說應該會是很順眼才是。

這個角度就讓上方設計的 PRIME 蝕刻大字更加明顯清楚地展現了。

三組散熱風扇採用的除了是耐用度高的雙滾珠軸承外,軸向式風扇可以有效利用機殼側板通風孔來實現最佳化的散熱效能,另外還有內建 0dB 技術,當 GPU 溫度低於 50 ℃、三組風扇都會停止轉動,當溫度超過 55 ℃ 時就會再度啟動,並建立速度曲線以平衡工作或娛樂模式的使用效能。

頂端與下方一覽,可以清楚的看到內部的熱管與散熱鰭片設計,上蓋也有在中間位置做支撐柱,避免卡申變形。


尾端位置可以看到有支撐架的固定鎖孔設計,封閉式特色也讓氣流可以由背後的通風口排出。


I/O 輸出則提供有 3 組 DisplayPort 2.1b 與 1 組 HDMI 2.1b,最大可達 77680×4320 解析度、同時支援 4 組螢幕。
另外,厚度 2.5 Slot 從這裡看就很明顯了,對於大多數緊湊型機殼或是小型機殼來說,這款 PRIME 版本的 GeForce RTX 5070 Ti OC 都能輕鬆裝入。

背面採用了大型通風金屬背板,透過通風孔可顯著提升散熱效果,確保顯卡部會因過熱而產生當機或降速的情況,並提高使用壽命與穩定性。
仔細看就會發現,雖然是一整片的金屬背板,但官方做了特別的處理,3/2 是採用髮絲紋表面、另外通風孔那塊約 1/3 的部分則是採用了霧面磨砂的質感,最尾端還印有 PRIME 字樣。(很用心)

12V-2×6 電源輸入端特別做了方便插拔的反向設計,一側還有警示 LED 燈號,萬一沒有插入電源的通電狀態下會亮起紅燈提醒,一旁也有提供 BIOS Switch 的 Performance Mode 與 Quiet Mode 兩種可切換,預設為 P Mode。




效能實測
從規格面上來看,似乎與 GeForce RTX 5080 差距不大,實際從測試上來看在各應用軟體與測試程式下的表現比較清楚,採用與之前測試 RTX 5080 同樣的平台來簡單對比,本次採用的平台設備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K
主機板:ROG Strix Z890-F Gaming WiFi
SSD:ADATA Legend 970 Pro Gen 5 M.2 SSD 2TB
DRAM:XPG Lancer RGB DDR5-8400 CUDIMM 16GBx2
Cooler:be quiet! Dark Rock 5 Pro 塔扇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Focus ATX3 GX-1000 1000W
作業系統:Winodws 11 Pro 24H2
VGA Driver:NVIDIA GeForce GameReady v572.43
由於剛發布,後續 NVIDIA 官方一定會再給出 Driver 的更新版,不然以目前的 v572.42 是會認不得的,至於這裡採用的是官方預先提供的 v572.43 版,GPU-Z 目前也只更新到 v2.62,因此部分項目是處於 Unknow 狀態,不過從 Vendor 那邊可以看到的確是 ASUS 的產品,名稱也出現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其他像是 ROPs/TMUs 分別為 96、280,CUDA 核心數為 8960,記憶體為 GDDR7、256bit、16GB 容量以及 896 GB/s 頻寬等等,標準時脈為 2295MHz、Boost 為 2497MHz…,大家可以細看一下。
GPU-Z 的溫度偵測落在 43.2 ℃ 左右,基本上長時間跑全速下的溫度也不會太高,這應該歸功於 ASUS 在散熱上的一些特色操作,像是前面提到的 MaxContact 設計、相變 GPU 散熱片以及大面積鰭片與熱導管搭配三組軸向式風扇的協力結果。


先來 3DMark 常規測試項目,從圖表中可以看到 Speed Way 得分為 7536、Steel Nomad 則是 6285 分,這兩項對比 RTX 5080 的話,大概是差距 20%+,Port Royal 也是差不多差距 19% 左右,Fire Strike 的差距就僅只有 6%、Time Spy 則是約 18%,但是如果看分數,基本上 GeForce RTX 5070 Ti 一點都不差啊,拿來玩遊戲的話跑的可順的咧!

Solar Bay 這一項的成績也有達到 130672 總分,Graphics test 則是來到 496.85 FPS,3 個 Section 分別獲得 500.36、509.54、474.26 FPS 的不錯成績。

4 項 feature test 的得分也都不錯,DirextX Raytracing 獲得 77.86 FPS、Mesh Shader 則是在開啟後達到 752.20 FPS、Sampler Feedback 開啟後小幅提升至 910.60 FPS,至於在 PCIe 的 Bandwidth 則是獲得 55.31 GB/s。




常用的幾款遊戲,首先在 Final Fantasy XIV DawnTrail Benchmark 這一項的表現,3 種解析度下的成績也都很不錯,4K 下獲得 14747 分、評語 Very High,平均幀數落在 100.6813 FPS,1440p 則是獲得 25124 分、評語 Extremely High,平均幀數達到 174.9431 FPS,如果是 FHD 的 1080p 模式,總分獲得 31082、平與同樣是 Extremely High,平均幀數則是衝上 225 FPS 了。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的部分,採用 Unigine 2 引擎下的表現分別在 1080P Medium、1080P High、1080P Extreme 與 4K Optimized 模式下獲得 40990、31359、15342 與 20832 分,平均的 FPS 也達到 306.58、234.55、114.75 與 155.82。




《黑神話:悟空》的部分,偵測建議設置為 “超高” 畫質,在同樣的取樣下 (50)、光追關閉模式,3 個解析度的幀數也分別來到 104 (4K)、131 (1440p)、142 (1080p) FPS,基本上玩起來應該是相當流暢,畢竟 4K 解析度下還能有破百的 FPS。



《魔物獵人 荒野》預設模式開啟畫格生成、DLSS 以及畫質優先等設定,3 種解析度的測試成績分別為 18012/105.39FPS、24048/140.88FPS、26844/157.20FPS,除了 4K 模式下的表現略遜 GeForce RTX 5080一些之外,透過畫格生成下的 1440P 與 1080P 表現其實兩片顯卡的差距並不明顯,如果是採用 1440p 顯示設定的玩家,那入手 GeForce RX 5070 Ti 也可以省下一筆預算添購其他零組件了。



在 DLSS 4 方面的表現,3DMark 下的測試,以預設的 Performance 模式為例,4K 解析度下的差異相當明顯,DLSS Off 的 FPS 僅 40.15,算是可以跑、但不順暢的情況,DLSS 4 開啟後的 2X 模式就可以竄上 147.18 FPS 了,開啟 3X 模式則一舉突破至 200.55 FPS,開到 DLSS 4 4X 的話則是高達 244.82 FPS。
同樣變更解析度為 1440P 的話,DLSS Off 則是有 84.65 FPS,算是可以順跑,但若開啟 DLSS 4 2X 模式則可以拉高至 232.64 FPS,已經是接近 4K 下的 4X 成績了,開啟 3X 模式則可以突破至 305.18 FPS,至於開到 4X 則已經高達 356.48 FPS了,GeForce RTX 50 系列獨享,這不換不行啊!

至於在 DLSS 4 的遊戲方面,Cyberpunk 2077 與 Alan Wake 2 這兩款都採用 4K 解析度以及畫質設定開到最高的模式下,GeForce RTX 5070 Ti 的表現仍是十分亮眼,開啟 2X、3X、4X 下的 FPS 都相當不錯,對於玩家實際遊玩時也同樣能夠流暢運作。

渲染方面的運算,在 V-Ray 的 GPU 測試上,CUDA 與 RTX 的兩項成績分別獲得 1956 以及 7847 分,大概表現與前代的 GeForce RTX 4080 差不多。


綜合表現方面,PCMark 10 的標準測試獲得 9450 分,一般日常工作的前兩大項成績分別落在 11755 與 9084 分,數位內容創作則是來到 21442 分,可以看到對於照片編輯以及 Rendering 方面都有頗高的成績,影片編輯也有破萬分的 10609。

AI 表現則是從下表中可以看到 4 項的測試結果,成績其實並不低,ONNX DirectML 這一項的成績大概只差 GeForce RTX 5080 約 10% 內,對比價格的話算很超值。

在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的測試中,ONNX 模型下的 4 組測試成績 (PHI 3.5 mini、Mistral 7B、LLAMA 3.1、LLAMA 2) 分別獲得 4102、4370、4407、4206 (加權總分),TTFT 與 OTS 的成績如截圖,基本上也同樣是略低 GeForce RTX 5080 一些些,大體上也是落在 10% 以內。

必裝專屬軟體GPU Tweak III
入手 ASUS 顯卡,那當然是一定要安裝專屬的 GPU Tweak III 應用軟體囉,從官網下載後安裝完成就可以開啟 UI 來看一下這片 PRIME GeForce RTX 5070 Ti OC 在介面上的基本資訊。
頁面中除了有 GPU 頻率、GPU 功耗以及記憶體頻率即時顯示之外,也有 2 組風扇的轉速顯示 (分成兩側、中央),一般模式下、溫度未達 50 ℃ 時,0dB 技術下風扇自動停轉,玩家也可以自行設定各項調校,不只頻率、轉速,連 GPU 電壓也能調整,再不然直接開啟超頻模式來運作也是OK,或是透過 OC Scan 來一鍵超頻也不麻煩喔。


除了主畫面之外,還有監控子畫面可以查看,可設定成列、欄檢視,或是透過行動裝置檢視各項數值的波動,玩家必備的專屬工具軟體。


結語
對於先前仍採用 GeForce RTX 20、30 系列或是更舊之前版本的朋友來說,新一代 GeForce RTX 50 系列的出現當然是可以考慮入手更換新版本,特別是在首波 GeForce RTX 5090 與 5080 的價格 “狂加價” 的異常狀態下,想要正常價入手看來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作為主流區間的 GeForce RTX 5070 Ti 或許能補上這個部分,至少可以較低預算入手 (前期可能還是會加價啦)。
作為與 GeForce RTX 5080 在規格上相近的 GeForce RTX 5070 Ti,當然在考量價格之後無庸置疑地將成為新的超值首選,而且從效能上來看也能發現,以往中階定位對於 4K 解析度的表現通常較弱(成績較低),但在這一代的 GeForce RTX 5070 Ti 出現後則是一改以往印象,效能夠優異的中階定位仍然能滿足玩家在 4K 下的各項遊戲與運作,當然對於使用 1440p 解析度的玩家來說,那這片 GeForce RTX 5070 Ti 就是順到不行、流暢的不得了了。
這次入手的 ASUS PRIME GeForce RTX 5070 Ti 16GB GDDR7 OC 超頻版可以說是玩家的超值首選,效能與外觀就不用說了,高效、美型的質感路線,加上僅 2.5 Slot 的厚度可以相容於各種機殼,不論是想升級、或是新入手組機的朋友都千萬不能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