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智慧型手機與首屈一指虛擬實境平台和生態系統創新設計領導者HTC(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TC」)旗下致力於結合藝術與創新科技團隊VIVE Arts與米蘭三年展合作,共同推出全新虛擬實境作品《1923:過去的未來》(1923: Past Futures),慶祝自1923年開展至今,米新蘭三年展基金會持續引領行業並扮演的創新性、指標性角色。
米蘭三年展於第23屆國際展覽中首次嘗試全新虛擬實境體驗,此一作品將在主題為《未知的未知:奧秘的初章 》(Unknown Unknowns. An Introduction to Mysteries)的展覽中首度亮相,展期從 2022年7月15日至12月11日。
《1923: 過去的未來》帶領參觀者穿越時空,重訪基金會過去多個重要展覽空間,以及其最具影響力的時刻。參觀者將沉浸在一個充滿互動的時空旅程中,感受此機構之使命,探其名聞遐邇之究,更見證歷史性資產的重現,參閱保存的紀錄檔案,並與享譽全球的義大利設計師、策展人和藝術家緊密多元互動。《1923: 過去的未來》第一章將於7月15日推出,緊接著將會有五個延續篇章,於9月1日 接續上映。
VIVE Arts 總監葉心宇表示:「我們很榮幸能與米蘭三年展合作透過虛擬實境技術重現展覽過去重要的歷史場館與時光軌跡。VIVE Arts的目標是透過數位創新技術,保存並重新詮釋世界文化遺產,創造前所未有的體驗,激發參觀者的創造潛力。我們希望這項結合虛擬實境的作品,為國際展覽開創一個新維度,讓參觀者充分瞭解基金會使命及其寶貴資產,同時在藝術及設計的歷史時間軸上,標記這個新奇有趣、令人興奮之美好時刻。」
VIVE Arts 是米蘭三年展第23屆國際展覽的虛擬實境技術夥伴,同時又以創意合作夥伴的身分推出《1923: 過去的未來》,該作品與米蘭三年基金會及位於米蘭的 XR 創意工作室 Reframe Productions 密切合作,共同打造此屆的國際展覽。

該作品內容由米蘭三年展的團隊負責編製,挑選過去一系列具代表性的時刻及事件,深刻地勾勒出機構的歷史性,及其在藝術、設計、建築領域對於米蘭市的深遠影響。
虛擬實境體驗的第一章《中庭水池》(Impluvium),由三年展主展館的中央出發,引領參觀者回到1933年的米蘭藝術宮(Palazzo dell’Arte),此棟建築的時空之旅正式開始,參觀者將穿越其後幾十年,親臨場館多次改造的現場。
這個中心起點,在1933年當時還是個開放式庭院,到了2006年,卻已改建為書香殿堂。經由原始建築圖的啟發,設計師重現了虛擬的藝術宮,讓參觀者能與建築師喬瓦尼.穆齊奧(Giovanni Muzio)的思緒交流,並站在現今矗立入口大廳內雕像的原始坐落處,細細端詳品味其原貌。
三年展米蘭藝術宮的虛擬空間將化身為時光機,載著參觀者跳躍在歷史時間軸上,開啟一趟非線性的展館建築時空之旅。在不間斷的沉浸體驗中,多個三年展展館的樣貌一一呈現於參觀者眼前,包括2019年《破碎的自然》(Broken Nature),參觀者得以重回當年特別委託設計團隊 Accurat 操刀的《改變的空間》(Room of Change)現場,側聽策展人帕烏拉.安東內利(Paola Antonelli)和設計師 Formafantasma 團隊的交流對談。
參觀者也可以重溫2002年的《潔諾比亞》(Zenobia)專輯或觀賞1964年由丁度.巴拉斯(Tinto Brass)導演的《自由的節奏》(Tempo Libero)短片。
除此之外,一些特別的歷史時刻經過重建,也穿插於此航程中,包括1947年的《房子》(The House),那是被炸毀的藝術宮,在此重新開放;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具代表性的旋轉樓梯裝置作品(Neon),則分別於1951年和1968年的展覽中呈現;發生示威行動及宮殿被占據的那一年,居民在宮殿牆面塗鴉式的交談,也躍然於眼前。
最後,時光機將會帶著參觀者回到2022年,回到今年的國際展場《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聽聽會展所邀請的部分參展藝術家們,分享他們對謎樣時空的想法。

《未知的未知:奧秘的初章 》(Unknown Unknowns. An Introduction to Mysteries)以一系列展覽和專題企劃的形式呈現,聚集了來自40多國的400位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超過600件作品的展出以及吸引來自22個國家的參與。
艾西禮雅.沃多(Ersilia Vaudo)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於展覽主題中置入未知,將謎樣的議題視為一個重新探究的契機,從最遙遠的宇宙到暗物質的探索,從最深層的海底到意識流的源起。
四個特別展出,分別是來自義大利設計師艾琳.斯特拉庫齊(Irene Stracuzzi)、日本藝術家鈴木由里(Yuri Suzuki)、土耳其裔美國藝術家雷菲克.安那多爾(Refik Anadol) 以及美國建築師團隊SOM之作。除了特展作品,更展示一系列由安德里亞.加爾瓦尼(Andrea Galvani)、托馬斯.薩拉塞諾(Tomás Saraceno)、博斯科·索迪(Bosco Sodi)、波提.笛漫(Protey Temen)、尤里喬納斯.阿伯那(Julijonas Urbonas) 和 瑪麗.費拉爾迪(Marie Velardi)等藝術家所打造的裝置藝術。
過去五年的發展,VIVE Arts帶領藝術和文化領域結合沉浸式技術的創作,使開創性的國際展館和有創見的藝術家首次將虛擬實境(VR)、延展實境(XR)和元宇宙(metaverse)技術用於藝術工作上。VIVE Arts與巴黎的羅浮宮、法國的橘園美術館、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 Museum)、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Museum)的各項大型合作,使用虛擬實境作為敘事的強大媒介,並擴大延伸各項館藏及企劃的觸及範圍《1923: 過去的未來》(1923: Past Futures)展示了場館如何運用這些技術來保存和分享場館歷史,與來訪者建立起更深的連結。
除了在米蘭三年展中展出《1923: 過去的未來》(1923: Past Futures),VIVE Art在2022年的計劃還包括與多米妮克.岡薩雷斯-福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合作的《Alienarium》,此個展在9月4日前於倫敦蛇形藝廊 (Serpentine)中展出;而《Of Whales》則是與曾吳合作,結合震撼影像與聲音裝置的迷人藝術,此作品在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至2022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