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 AI 元年開始,筆電市場也邁入了各家搭載 AI 功能的熱潮,其中的筆電大廠 MSI 更是在 AI 面向上推出了許多款以 AI 命名的版本,系列涵蓋了 Intel Core Ultra 200 (Series 2) 與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旗下的 Prestige、Summit 等系列版本也都有推出對應的款式供玩家選用,這次小編入手的就是其中以高階商務定位的 Summit 系列中的 A16 AI+ A3HM,搭載 AMD 最新推出的 Ryzen AI 9 365 APU 處理器,配上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在各種商務環境中都能實現最大的生產力與運算效能,那就來仔細瞧瞧吧!

MSI Summit A16 AI+ A3HM開箱
MSI 的筆電系列只能以相當多款來形容,除了在電競系列中有相當多選擇外,在商務定位上則是提供有 Summit、Prestige、Modern 以及 Commercial 系列等,而 Summit 系列也有多種規格選擇,皆具備 AI 運算功能,從圖示中不難看出一個特點,全都是 360 度可翻轉螢幕的兩用版筆電設計。

好囉!這次入手的 Summit A16 AI+ A3HM 外箱的部分基本上仍維持與其他 Summit 系列一樣的風格,一打開外盒可以看到有微星龍圖徽的黑色外袋包妥善包覆筆電本體,附件方面除了有快速安裝指南與 100W 變壓器之外,還提供有一組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
MSI Pen 2 支援最新的 Microsoft MPP 2.6 觸覺反饋技術、具備 4096 階壓力感應以及傾斜感應、防手掌誤觸等功能,重量僅 14.52g,筆身採用 USB-C 充電設計,充電 5 分鐘就能連續使用 10 小時、充滿電可具有達 32 小時長效使用續航,另外也提供有 2 款筆尖可替換:石墨筆尖、鋼筆筆尖,方便玩家對應不同的使用環境。





來看筆電本體,整體顏色為 In Black 墨水黑,表面塗層有做了特殊處理,內建處理器為 AMD Ryzen AI 9 365,具備 50 NPU TOPS (全機總 TOPS 達 73)、搭配 AMD Radeon 880M 繪圖核心,螢幕尺寸為 16 吋 QHD+ (2560×1600) IPS 面板、165Hz 更新率、多點觸控螢幕設計 (10點)、並支援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功能,記憶體內建 32GB LPDDR5X-7500,儲存容量為 1TB M.2 SSD,螢幕上方位置提供有 IR FHD 視訊鏡頭 (1080p @30 fps/ 支援 3D Noise Reduction+ 降噪功能)。





這款全新系列的 Summit A16 AI+ A3HM 透過 AMD Zen 5 架構搭配 XDNA 2 NPU 與 RDNA 3.5 GPU 架構來高效處理各種高負載任務,隨時可以與內附的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來場商務的會議與簡報。

官方有特別標示這款商務筆電的特色,還包括了內建 Wi-Fi 7 無線網路功能與纖薄輕巧的機身設計,讓各種使用環境下都能快速執行玩家的運算使用。

是的,Summit A16 AI+ A3HM 的設計維持一貫的 360 度可翻轉模式,透過特殊的轉軸設計可以輕鬆翻轉摺疊成平板或各種角度,以及 90 度轉向的直立式畫面呈現,讓使用者在各項商務上的運用更加靈活。

直接翻轉更好用,16 吋的大平板模式拿來觀影超有視覺感!

鍵盤採用了白色的單色背光設計,並且內建有實體 Copilot 按鍵,右側具備獨立數字鍵功能,對於偏好有數字鍵的玩家來說肯定更合用,右上角提供有電源鍵、右下側手托一角有指紋辨識功能、左下側則是貼上了 AMD Ryzen AI 9 與 AMD Radeon Graphics 以及 HDMI 等標示貼紙。




左右側的 I/O 埠算是擴充功能蠻齊全的,右側有 HDMI 2.1 (支援 8K@60Hz/4K@120Hz)、USB 3.2 Gen 2 Type-A、microSD 讀卡機、3.5mm 音源孔、充電指示燈,左側則提供 2 組 USB4/PD 3.0/DP/Thunderbolt 4 四合一插孔,基本上應付現有的擴充支援應該都沒問題。


底部設計一覽,進氣/散熱位置藏在上半位置的密集沖孔與轉軸位置的中間,下方左右側位置有設置 2W 揚聲器,提供立體音效表現;至於電池則是內建 4 Cell 82Whr,方便長時間使用。

實際試用的感覺,多點觸控功能可以輕鬆透過手指操作,搭配 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簡報筆也能快速書寫、各種彩繪與 memo,由於具備先進感測器設計,所以在定位上、使用壓力與傾斜書寫等方面都很像真正拿筆在畫紙上操作,玩家可根據需求調整不同力道與工具來達到最佳的手寫/繪畫體驗。


開箱最後也提供關於這款 Summit A16 AI+ A3HMTG 的詳細資訊供大家參考:

效能實測
接下來就來檢視一下關於效能面的部份,主畫面預設的是 AI 圖像,螢幕解析度為 2560×1600、165Hz,預裝作業系統為 Windows 11 Pro 24H2,支援螢幕多點觸控 (10點) 與手寫筆 (MSI Pen 2) 功能,實際使用上可以說相當的方便,尤其是 16 吋的螢幕視覺對小編這種已經有老花眼的來說真的是大救星,不用縮在小小的 13、14 吋螢幕視野中真的有差。



從裝置管理員中可以看到一共多達 20 核心的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另外搭配的是 Samsung SSD 以及 Qualcomm WiFi 7 無線網路等基本資訊。


CPU-Z 的偵測下可以查知關於 AMD Ryzen AI 9 365 的細部訊息,包括核心版本 Strix Point、4nm 製程工藝、核心數採 4P+6E 共 20 核心架構、24MB L3 Cache 以及核心內顯搭配的是 Radeon 880M 等等,另外主機板搭配的是 MSI-159K 這一版。



顯示方面由於搭配的是內顯,採用的是 AMD Radeon 880M Graphics,從 GPU-Z 中可以看到細節規格,基本溫度落在 50~55 度 C 左右。


SSD 採用的是 Samsung MZVL81T0HELB-00BTW 這款,其實就是 PM9C1 這組 OEM 版本,PCIe Gen 4×4 M.2 2280 的版本,透過 CrystalDiskInfo 偵測可以看到更多資訊,包括採用 NVMe 2.0 標準以及支援 S.M.A.R.T.、 TRIM、VolatileWriteCache 等技術。

在 CrystalDiskMark 下的測試數據可以達到 5058.23/3861.77 MB/s 的讀寫速度,應付基本讀寫需求算是OK的。


記憶體效能方面透過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來檢視,讀取、寫入、複製等三項的表現分別為 89877 MB/s、102.15 GB/s、 81615 MB/s,延遲則是 114.7 ns。

CPU 的表現先從 Cinebench R23 與 Cinebench 2024 這兩項來檢視,R23 的部分,單、多核的得分為1944、15699 pts,2024 版的單、多核則是獲得 111、900 pts。


同樣的,也來看一下在 Geekbench 上的表現,單核獲得 2841 分、多核獲得 14439 分,已經是主流等級的成績,至於搭配 Radeon 880M 的 OpenCL 與 Vulkan 成績則是分別落在 34016、43600 分,還算有基本等級的成績。



那換成 Geekbench AI 來看看在 AI 上的表現,首先在 ONNX 的 CPU 項目表現,三項的成績分別為 3416、1536、6366,至於在 ONNX DirectML 的部分 (Radeon 880M) 成績則是 7466、11512、5613,這比起 Ryzen 9000 系列的 Radeon 內顯要高上不少;另外在 OpenVINO 的 CPU 項目則是獲得 4968、4926、12304。



熟悉的 3DMark 測試項目中可以看到單核心成績落在 1134 分、最大核心表現則是獲得 8239 分;內顯功能的 Night Raid 項目則是獲得 30384 總分以及 Legendary 評語,其中的 Graphics 成績獲得 38104 分、CPU 成績則是 14145 分,對照組的遊戲表現則是有 35+ FPS 的基本流暢度。


常規項目方面,包括 Speed Way、Steel Nomad、Time Spy、Fire Strike、 Port Royal 等測試得分則如下表所示,畢竟僅靠 Radeon 880M 內顯,分數上也是很可以接受了。

多媒體面向的,編解碼的 X264、X265 FHD Benchmark 表現則是分別獲得 72.66 FPS 以及 55.96 FPS,都算是有水準上的成績。


blender 項目 CPU 執行的表現則是獲得 108.219 (monster)、75.275 (junkshop)、54.502 (classroom) 分。

V-Ray 的表現方面,CPU 項目獲得 19615 分、GPU CUDA 項目則是獲得 890 分,也都算是主流平台的基本效能。


最後,來看看在 Procyon 這項中的各測試上也是有不同的表現, Office 生產力方面則是獲得 233000 分,而在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的部分已經有 AMD Ryzen AI 的選項,其中的 NPU、Integer 設定下獲得 1710 分,Microsoft Windows ML 設定的 CPU/Float 32 下獲得 113 分、GPU/Float 32 則是獲得 233 分。




至於在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這一項的四個模型表現,則分別獲得 316、249、211、244 分,也一併提供大家做為參考。

好用的MSI Center S UI軟體
在內建的應用程式中,可以透過專屬的 MSI Center S 來做各項設定以及硬體監控,打開 UI 後會出現有 “主畫面”、”AI 專區”與 “支援” 這三大項,基本上主畫面就已經包含多項基本設定,像是使用情境的模式可以設定是否開啟 AI 智慧引擎,開啟後能針對使用情境自動調整系統設定,使用者可以將各種應用程式加入特定的設定檔,例如開啟 PowerPoint 時自動啟用為工作模式,系統效能將自動調整為平衡模式,並將鍵盤燈效關閉。
另外也能調整筆電的運作強度,像是 “節能靜音”、”平衡” (預設) 以及需要高效能時的 “極致效能” 選擇,一旦開啟極致效能則會出現有風扇轉速設定的選擇,可以挑選 “自動”、”散熱加速”,如果真的全速運作下的話,相對的風扇轉速拉高會有較大的噪音值出現,建議非有高效能需求時,已預設的 “平衡” 模式運作即可。
至於在主畫面下方也有硬體監控的顯示,包括 CPU、NPU、GPU 的使用率狀況以及磁碟、記憶體等情況,下方右側也有基本設定可以自行依需求來調整;至於 AI 專區的功能則包括了 AI 智能降噪、智能亮度、AI 網管中心、 智能守衛以及工作室效果等選項可以自行調整。






當然還有重要的 Copilot+ 功能可以運用,直接透過實體按鍵就能啟動。

結語
以目前的使用需求來說,這款 Summit A16 AI+ A3HM 商務筆電基本上可以說是相當足夠應付,特別是在 AI 加持下,可以完美支援各項應用,相比同系列的 13 吋版本來說,16 吋的視覺感更高,尤其在規格面上已經是主流以上的高階等級,纖薄輕巧的機身、2.1kg 的輕量化設計,Wi-Fi 7 的網路體驗與整體符合 ML-STD-810H 軍規同級測試,還有專屬 MSI Center S 全方位功能整合介面,滿足使用者的各種情況與需求,還能翻轉螢幕與觸控手寫等功能,可以說是目前商務面上的完美選擇,如果最近也想入手一台大螢幕、高視覺感與高效能的商務筆電,那可不能錯過 MSI Summit A16 AI+ A3HM 囉!

同場加映:
現在回答問題就有機會獲得MSI 冰壩杯,快來搶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