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越才建請政府考慮:國內「服務業缺人」已到了國安議題,台灣是否以人道主義與國際責任,引進烏克蘭難民人才?
日暉國際渡假村董座 鄭越才的提議點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服務業長期缺工不只是經濟問題,更逐步演變為社會韌性的考驗。台灣少子化與高齡化疊加,勞動市場緊縮已是多年趨勢。在失業率維持低檔、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的背景下,基礎服務(餐飲、旅宿、照護、物流等)的人力斷層,會直接影響民生供給、觀光競爭力與長照能量,進而牽動「國安」層面的社會穩定與危機應變能力。
從倫理與國際責任角度觀之,考慮為烏克蘭戰爭流離失所者提供安全、尊嚴的工作與生活機會,既是人道救援,也可展現台灣的國際角色與價值立場。聯合國與歐盟過去兩年對烏克蘭難民採取「臨時保護」與就業支持,顯示「援助」並非單向救濟,而是建立可持續的自立機會,同時補位各國勞動缺口。台灣若要走這一步,必須兼顧三個面向:法制、保障與社會整合。
若能以人道與責任為底、以法制與保障為盾、以社會整合為橋,台灣引進烏克蘭人才的構想便有可能同時緩解服務業缺人與展現「大國風範」。真正的風範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對人尊嚴的守護、對制度品質的承諾,以及對社會韌性的長期投資。這樣的「國安」視角,更貼近民主社會的本質:在危機中不只保護疆界,更保護國人的生活。

重要性與事實背景
● 人口結構:台灣生育率長期偏低,65 歲以上人口占比持續攀升,服務業用工緊張是結構性問題,不會自行消失。
● 產業影響:餐飲與旅宿旺季招工困難、照護需求年年增加、物流與零售因電商成長而缺人,缺工已非單一產業事件。
● 社會韌性:一旦基礎服務供應不穩,災時動員、長者照護、觀光經濟等都可能受拖累,風險管理與國安韌性因此弱化。
可行方案與原則
● 法制與身分保障:台灣尚缺完整難民法制,可先以「特別條例」或「臨時保護機制」設計入境、居留與工作權利,明訂雇用標準、轉換雇主自由與申訴管道,避免灰色地帶的剝削。
● 勞動條件與同工同酬:最低薪資不應成為天花板,需搭配行業加給、夜班津貼、績效獎金與職涯升遷路徑,確保不以低價競爭壓縮本地勞工薪資。
● 語言與職能支持:提供密集的語言訓練、服務禮儀、職業安全與文化適應課程,降低顧客接觸型工作的摩擦。
● 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戰爭創傷不可忽視,需納入心理諮商、同儕支持與社區連結;鼓勵公私協力與非政府組織參與。
● 家庭與居住配套:規劃可負擔住房、托育與交通補助,避免形成邊緣居住帶與次級勞動市場。
● 安全與審查:建立透明、快速而嚴謹的背景核查與資格認定機制,並與國際組織、友好國家資訊共享,降低治安與假仲介風險。
● 可回流與技能轉移:設計可自願回國的保障與誘因,協助未來烏克蘭重建的技術與管理能量回流,避免「人才抽乾」的倫理爭議。
● 公共溝通與社會融合:主動說明配額、行業分配、監理機制與成效評估,避免社會焦慮與刻板印象,建立跨文化互信。
● 缺工問題不能只靠移工解。政策須雙軌並進:以薪資與工時改革吸引本地勞力回流:提高待遇、改善輪班、導入彈性工時與職涯培訓,讓服務業成為可長可久的選擇。
● 提升生產力:導入數位化與自動化(點餐、結帳、倉儲、配送),把人力聚焦在高價值的顧客互動。
● 擴大勞動參與:鼓勵銀髮與婦女彈性就業,改善托育與照護支持,使「想工作的人能工作」。
● 技能銜接:強化職訓與技高端的產學合作,建立清楚的技能階梯與證照制度,提高服務品質與留才率。
● 執行節奏可採「小規模、透明、可評估」的試點方式:由觀光署評定的五星飯店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