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慣例一年更新一代的 Intel 第 14 代處理器也正式發布開賣了,基本上如同這段時間各項流出訊息所示,核心架構為 13 代 Raptor Lake 的 Refresh 版,大體上與 13 代差異不大,除頻率再往上略有提升外,處理器的命名方式仍以 Intel Core i5/i7/i9 稱呼,但也會是最後一版,未來 15 代起將改為 Intel Core Ultra,所以可以預見的是,新登場的第 14 代處理器也將是 LGA1700 腳位的終結,相信各家的 Z790、B760 對應主機板也會全面的搶攻玩家荷包。
對應新的第 14 代處理器,各大主機板廠也都紛紛有新版本推出來對應,身為御三家之一的 ASUS 在主流定位的 ROG Strix 系列也有 Z790-F Gaming WiFi II 這一片率先登場,那就讓小編將手上的 Intel Core i7-14700K 搭配一起做個開箱實測吧!

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開箱
這次小編手上的這款 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 其實與前一版 (沒有尾綴II) 的差異點除了 II 版有支援最新的 WiFi 7 之外,另外就是板上的 M.2 插槽多了 1 組、達到 5 組,對於擴充性需求較大的玩家來說是有增加了一些擴充優勢,其他部分就是對於 14 代處理器的優化了。
先來看一下這片 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 的各部特色,彩盒包裝基本上就是 ROG Strix 調性設計的黑紅配色,正面可以看到產品的實體圖示,底下一排特色圖標,包括支援最新 14 代與 13/12 代處理器、Z790 晶片組、LGA1700 腳位、支援 DDR5、PCIe 5.0、ASUS Aura Sync 燈效與最新的 WiFi 7 無線/藍牙等。

一開箱就可以看到採用靜電袋包裝妥善的主機板本體,底下配件包括有 WiFi 無線/藍牙天線、一整包收納完整的替換零件組、快速安裝指南、裝飾貼紙等,其中的快速安裝指南也很妙的直接把板子各部設計的圖示標在正面,方面玩家直接對照 (不用翻內頁),而收納小包的作法也免去了常見的替換組件散落的問題,像是束線帶、SATA 排線、M.2 替換螺絲、散熱膠墊等容易不小心就遺失的附件,算是官方的貼心小地方。




主機板本體的樣貌真的就是 ROG Strix 的風格,從 CPU 保護蓋到 M.2 散熱片、PCB 上的印刷等等,連背面也是一樣的滿滿 ROG 電競風格,一體式 I/O 上方的那顆敗家之眼也很醒目,重點是 “會發光”,照慣例板子上會出現的 “經緯度” 標示也印在此處。
不難看出針對散熱部分的強化在這片 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 上面其實算是做到相當到位,除了 Mosfet 上面的兩大塊散熱片區之外,一共 5 組的 M.2 位置上方都有提供散熱片來作協助,線條與造型上也有一致性設計,剛好與上面的顯卡快拆按鈕 Q-Release 做了視覺上的完美搭配,而且是獨立性設計,一共分成 3 組散熱片,不用每次要裝其他 M.2 擴充槽時就得把整個左半部的散熱片都拆下。





左半部的擴充埠設計則是一共提供了多達 5 組的 M.2 插槽供玩家擴充,第一組吃的是 CPU Lane、另外 4 組則是吃 PCH 的 Lane,其中的第 5 組有支援 SATA (圖中右下角),通通都有 Q-Latch 免螺絲固定設計,拆卸/安裝 SSD 很方便。


其他特色也包括了採用 2 組 8-Pin 且具備裝甲包覆的 ProCool II 以及 16+1+2 相、90A 功率級供電的 Robust Power Solution 配置,透過 DIGI+ Power Control 與高品質合金扼流圈來確保墊力的乾淨與穩定供電。
新版的 Z790 在對應 14 代處理器上也針對記憶體的優化方面做了提升,透過 OptiMEM II 的追蹤佈線設計,讓每通道 1-DIMM 結構的訊號傳輸達到最佳化與穩定性,記憶體的頻率也支援至 8000+ 以上。





板子上有趣的地方還有這個額外針對 CPU FAN 與 AIO PUMP 位置的保護蓋,還特別弄了敗家之眼的造型,一旁的 CPU OV 跳線則是針對極限超頻而設計,透過實體方式來協助玩家解除電壓限制,如果有必要解除的話也請小心服用,以免玩掛了沒保固(笑)。


主機板上還可以看到有內建 Nuvoton NCT6798D Super I/O、TPU KB3724Q 微處理器晶片提供 AI 超頻、Intel I226-V 2.5Gbps 有線網路控制器、ASMEIDIA ASM1074 USB Hub 等,音效部分則是採用了 ROG SupremeFX ALC4080 這顆 Codec,支援 24bit 384KHz 取樣、120dB SNR 高品質輸出與 113dB SNR 輸入,另外也提供有耳機放大與感測阻抗等功能。






一體式 I/O 埠則是提供了 HDMI 與 DisplayPort 各 1 組的輸出,特別的是採非並排的方式 (90度分配),這樣的設計有助於在連接時不容易互相卡機構 (尤其是需要多視訊輸出時都要連接),底下則是 Clear CMOS 與 BIOS Flash 按鍵,接著往右則是提供有 6 組 USB 2.0、4 組 USB 3.2 Gen 1、3 組 USB 3.2 Gen 2 (Type-A x2/Type-C x1)、1 組 USB 3.2 Gen 2×2 Type-C、2.5Gb RJ-45 乙太網路、WiFi 7 無線/藍牙、音效輸出入與 SPDIF 光纖等。

上機實測
開箱完後當然是要上機實際測試跑分看看才能知道14代處理器的表現如何?首先來看一下初次開機的畫面,實際測試則是有更新到最新的BIOS版本(0502),不過原本的BIOS就已經可以正確開機並辨識出採用的是Intel Core i7-14700K了。
不得不說,ASUS在BIOS方面的功能提供真的有夠多,記得開啟記憶體的XMP(D.O.C.P.),設定運作頻率為DDR5-6000,另外也可以透過AI OC來自動超頻,很方便。

先看一下本次的測試平台列表:
處理器:Intel Core i7-14700K
主機板: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70
Memory:T-FORCE VULCAN α DDR5-6000 16GBx2 (CL 38-38-38-78)
SSD:Samsung 980 Pro 1TB PCIe 4.0 Gen4x4 M.2 SSD
電源:Seasonic FOCUS GX-850 (850W、ATX 3.0/PCIE 5.0、80Plus Gold)
散熱器:InWin MR36 AIO一體式水冷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2H2
測試前先透過 CPU-Z 來檢視一下基本資訊,由於採用的是 14 代的 Core i7-14700K,與前代的差異主要落在頻率加了一些之外、還多了 4 顆小核 (E-Core),因此核心數變成 20C/28T,導致整體性能與前代 Core i9-13900K 接近,若按照邏輯那就是 Core i9-14900K 是 Core i9-13900KS 的馬甲?? 哈~
主機板資訊的部分可以看到採用的是更新後的 0502 版,底下的 Bench 單、多核成績可以發現對比資料庫的 Core i9-13900K 來說,單核成績相當接近,多核成績也緊追在後,算一算似乎現在入手 Core i7-14700K 比較划算?!




除了 CPU-Z 的 Bench 表現頗優之外,照慣例來試一下 Cinebench R23 與新的 Cinebench 2024;在 R23 的部分可以看到單/多核的實際成績落在 2128/34808 pts,對比以往測過的 Core i9-13900K 的表現大致上也是單核差異不大、多核則是略遜一些些而已。
至於 Cinebench 2024 的部分則是三項成績分別為 (GPU/CPU多核/CPU單核):17371/1978/126 pts,對比資料庫中的成績則是 AMD Ryzen 7 5800X 多核 (824 pts) 的 2.5 倍、單核 (96 pts) 的 1.3 倍,真的也是很猛了。


換到 Geekbench 6 的測試,CPU 的 Benchmark 為 2787 (單核) /19472 (多核)、GPU Benchmark 171195 (OpenGL) /164505 (Vulkan),也都是成績很高。



受限於顯示卡僅採用 RTX 4070 的緣故,所以總分落在 6380 分,不過 CPU 的成績則是有 4005 分,比起之前測試過的 Core i5-13600K 落在 2700 分上下可以說直接有約 50% 的提升幅度,算是給 Core i7-14700K 這顆U一個不錯的對比度。

而慣用的 3DMark 系列的基本各測試項目成績截圖也一併列在底下,Time Spy 的兩項得分為 18237、8840,Fire Strike 的三項得分為 40622、19692、9265,僅搭 RTX 4070 就有這樣的成績其實也接近用上Core i9-13900K 的數據了,CPU Profile 的各核心性能也很清楚的揭露了單核有 1176 與最大達 15004 分的表現,至於其他像是 Speed Way 有 4440、Port Royal 有 11047、Solar Bay 有 82733 分等等,都證實了 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 與 14 代 Core i7-14700K 的絕妙搭配。









在總體表現評鑑的 PCMark 10 則是獲得近萬分大關的 9898 分,有 14 代處理器的加持下,各分項的成績表現都高上不少,不論是 Essentials 與 Productivity 這兩大項都有破 12000 分,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這一大象則是直接拉高到 17302 分,這樣的配置基本上要應付玩家需求完全不在話下了。

影音相關的部分則透過 X264 與 X265 FHD Benchmark 來簡單檢視一下,成績也分別有 131.2 fps 與 100.5 fps,也是很高的分數了。


順便測試一下搭配 14 代處理器下的 Z790 與 DDR5 的對應表現,在 AIDA64 Cache & Memory 的部分則是在讀取、寫入、複製這三項上獲得 93806、83060、84527 MB/s 的成績,延遲也僅 74.6ns。

創作者測試的部分從 PugetBench for Premiere Pro 的得分可以看到整體的表現來到了 1260 分,以 i7-14700K 搭 RTX 4070 的組合來說已經算相當不錯了。

最後,由於主機板上有設置了 RGB 燈效,順便也要提一下 ASUS 系列一定要安裝的 Amoury Crate 軟體,除了有各項可以調整的選單外,也能針對燈效的部分來做調整,裡頭的 Aura Sync 就可以控制一體式 I/O 上面那顆發光的敗家之眼了。


結語
Intel 14 代處理器的登場無疑對於目前的13代市場會造成一些衝擊,不過首波只有 Core i9-14900K、Core i7-14700K 與 Core i5-14600K 等三款進場,價位上新品也略略高於現有的 13 代一些些,或許對於玩家來說是增加了更多的選擇性,至於性能選擇上面,就看玩家的需求性而定,以這次的搭配:Core i7-14700K+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配上 RTX 4070 與 DDR5-6000 32GB、Gen 4×4 M.2 SSD 來說,算是構成一組效能極佳的使用平台了,未來如果想要更換更高階的顯示卡或是往上跳至 Core i9 也是沒問題的,甚至主機板上提供了多達 5 組的 M.2 SSD 擴充性,大概組一台這樣的主機除了應付現階段各種使用需求外,應該可以撐著幾年再換新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