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到價值,挑戰企業級 AI 實戰,產學合作共育新世代人才
全球分析領導廠商 SAS 宣布「2025 SAS 校園黑客松 AI 預測挑戰賽」圓滿落幕,本屆以「讓 Data 透過 AI 落地應用,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為主題,吸引全台 超過120組大學生組隊參賽。最終由政治大學與中央大學的「你說的都隊」奪得金獎,中央大學的「逃跑小戰隊」獲銀獎,銅獎則由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與東吳大學聯合的「My Code」與臺灣大學的「全等三角形」並列獲得。
SAS 台灣總經理龔律安到場勉勵同學:「AI 的基礎就是資料分析,也是同學們未來進入職場最重要的根基。雖然 AI 將大幅重塑產業,但不變的將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團隊合作,這才是 AI 時代的基石。」龔律安並指出,SAS 持續深化產學合作,扮演校園與業界之間的橋樑,至今已在台灣舉辦逾千場免費 AI 課程與十餘屆黑客松,培育超過 8,000 名兼具技術與決策能力的數據科學人才,為產業持續注入創新動能。

從數據到價值 SAS Viya 打造 AI 落地實戰
今年競賽特別強調 生成式 AI 與決策式 AI 的結合,讓學生實際體驗如何透過 AI 代理,在短時間內自動化分析龐大數據、生成洞察,並即時回應市場需求。這代表 AI 的實踐將不再倚靠單一技術,而是走向多元 AI 能力融合的代理型架構。參賽團隊使用 SAS Viya 平台,從資料處理、模型訓練到部署,完整演練企業級 AI 的應用場景。透過 AI 代理,學生能在限時情境下迅速轉化資料為決策建議,模擬企業面對瞬息萬變市場的挑戰。
複賽以模擬「電信公司十週年專屬晚宴」為案例,挑戰學生運用 AI 決策鎖定策略性客戶,SAS 台灣顧問蔡上傑指出,企業需在有限資源下選擇最具附加價值的客戶,提升方案使用或續約率,同時避免增加成本。參賽團隊透過 SAS Viya 完成資料清理、特徵工程、模型訓練與預測,以 24 個月「總利潤增量」評估成果,模擬如何將 AI 預測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SAS 台灣顧問詹士樺在決賽說明時指出,「AI 模型並非終點,而是完整 AI 生命週期的一部分」,唯有將其納入企業決策流程,並持續在營運中應用與驗證,才能真正創造績效。複賽前十名隊伍進入決賽,需設計可落地方案,將模型預測結果與營運策略連結,透過即時決策或報表轉化為量化業績,並持續追蹤與優化。
資料驅動決策,展現新世代創意實力
經過激烈的競爭,評審肯定銅獎隊伍「MyCode」團隊利用生成式AI結合分析式AI產生報表的想法,認為這對非技術人員非常實用;「全等三角形」則是在資料整理階段就納入像是平均投訴數等實際變數,將人類的經驗與專業知識融入模型之中,進一步觀察變數對模型表現的影響 ,同時評審也對團隊的成本效益決策門檻思維給予高度讚賞。銀獎「逃跑小戰隊」團隊對數據探索和建模流程的解釋相當清楚,評審尤其且讚賞其在使用角色設計的創新,並認為這種方式能讓不同的決策者更有效地應用數據力。
本屆冠軍由政治大學和中央大學同學組隊的「你說的都隊」所斬獲。評審認為,團隊透過 SAS 工具分析變數重要性,有效的移除不相關資訊來降低資料噪度和維度,同時成功整合開源技術,做出了單一客戶視圖,建立一套精準客戶評級與名單自動生成系統,提供優先服務名單、相似客戶分析與客製化溝通策略建議給一線業務人員,讓使用者可以更直覺操作,加上簡報架構清晰、邏輯流暢,獲獎實至名歸。
獲獎同學指出,在參加 SAS 台灣兩天的實體課程後,他們驚訝於 SAS Viya 直覺的拖拉式操作,與過往的程式化方式完全不同。雖然比賽過程中遇到 API 整合的難題,但最終在導師團隊的支援下突破困境,更感受到企業級 AI 平台能讓創意快速落地的魅力。

從SAS黑客松到產業落地:下一代 AI 人才的實戰力
SAS 顧問詹士樺表示,這次競賽中,學生展現了出色的資料蒐集與 AI 應用能力,能夠快速產出成果,突破過去需要大量技術背景的限制,而且學生的想法天馬行空,不受業界既有框架約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有學生提出將客戶分群並進行差異化行銷的策略,這種成熟的市場思維通常需進入業界後才會具備,能夠由學生提前提出,展現了創意與洞察力,讓人驚艷。

(
SAS 表示,AI 的未來不再侷限於單一技術,而是以 代理型 AI為架構,結合生成式 AI 的內容生成力與決策式 AI 的分析預測力,再搭配自動化與任務導向能力,成為企業可信任的決策引擎。透過黑客松,學生能實際演練這樣的架構,理解如何讓 AI 在效能之外,更能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為台灣產業培養新一代能真正落地的 AI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