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玩家在選擇 SSD 時會偏向採用 M.2 介面的主流下,原本的 SATA 介面除了提供給一般大容量的傳統 HDD 硬碟使用外,其實在固態硬碟方面也是可以納入選用考慮的對象,譬如一向在 SSD 領域用有眾多使用者的 Crucial MX500 這一款就推出容量達到 4TB 的版本,方便玩家在作為資料儲存上也能擁有比傳統硬碟更快的讀寫速度。
小編也入手了這款 MX500 4TB SATA SSD,下面就來簡單開箱與實測一下這款版本的性能,並與大家分享!

Crucial MX500 SSD 4TB版本開箱
Crucial 在 SATA SSD 的產品線目前有販售的是 MX500 與 BX500 這兩個系列,定位上也有一點點的差別,BX500 算是更入門的版本,在價位上也稍為比 MX500 稍低一些些,規格上最高推出至 2TB 版本、讀寫速度也略低 MX500 一階,對考量預算的朋友來說算是更超值的版本。
而 MX500 除了在讀寫上可以達到 560/510 MB/s 外,容量也推進至 4TB,加上保固年限提升至 5 年 (有限保固),相對來說如果預算上可以略加一點,MX500 會是更好的選擇。

先來看一下產品的開箱部分,包裝方面採用的是慣用的紙盒包裝設計,色調設計則是採黑套白方式,上頭的 Crucial by Micron 藍色區塊品牌標示相對就十分的搶眼。
基本上正面已經標示了產品型號系列 MX500 字樣,以及是採用 2.5 吋 SSD 規格與 4000GB (4TB) 的容量標示,翻到背面則可以看到有標上 5 年有限保固的圖示。



基本上 MX500 系列一共推出有 5 款容量版本:250GB、500GB、1TB、2TB 以及最大的 4TB,讀寫速度的部分為 560/510 MB/s,基本上也是 SATA 的上限值了。

開箱囉!打開外盒可以看到內容物為採用透明保護膠盒的設計,MX500 SSD 本體完整的固定在其中。

全部的內容物包括有 2.5 吋 SSD 本體、增高墊、說明書等。

額外提供的增高墊 (底座),另一面有可以黏貼的設計,可以提供玩家使用在如筆電或其他需要墊高的空間。(基本上不一定會用到,但官方有額外貼心提供,對於一些舊筆電升級使用需內裝時有幫助)


MX500 SATA SSD 本體樣貌,正面為 MX 大字樣標示,背面也標上了型號以及容量、安規標示與辨識碼 PN、SN、序號等。
外殼材質採鋁合金,這部分就與採用黑色塑膠外殼的 BX500 系列不同,感覺上 MX500 高檔多了!(笑


看一下側面,厚度為 7mm,傳輸介面為 SATA 6Gb/s,對於目前主機板上至少都還提供有 4 組以上的連接埠來說,價格更低、容量更大的 SATA SSD,做為資料儲存與遊戲收藏庫的作用明顯相當具備優勢。



效能實測
透過連接上主機的 SATA 介面,初始化後可以看到這顆 MX500 4TB SSD 在實際容量的提供上為 3.63TB,另外也透過 CrystalDiskInfo 來檢視一下相關的資訊,一併提供截圖如下。
本次測試採用的平台配備: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670E-F GAMING WIFI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VULCAN α DDR5-6000 16GBx2(共32GB)
顯示卡:AMD Radeon RX 7900 XT
電源:InWin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2H2


先來看一下在 CrystalDiskMark 的測試,預設的 1GiB 下,讀寫速度分別有 564.01/506.19 MB/s,就算拉高至 4GiB 的設定下,測得的讀寫速度也仍有 563.93/505.50 MB/s,基本上並沒有太大差異,表示運作穩定,大檔下也沒有掉速,這個數據與官方標示也差不多。




換到 TxBENCH 下的測試,可以看到在 File Mode 的預設模式下,可以獲得 559/522 MB/s 的讀寫速度,這也比官方標示的數據要略高一些。

最後來測一下小檔的部分,透過 ATTO Disk Benchmark 的測試可以看到,讀寫的成績最高落在 538.78 MB/s 與 491.13 MB/s,而且在 256KB 左右時就差不多邁入穩定讀寫速度區間了,對玩家在儲存零散小檔上的性能表現基本上都可以維持一定水準。


小結
對於普遍都採用 M.2 SSD 介面的趨勢來說,閒置的 SATA 連接埠來作為資料儲存的運用是個不錯的選擇,透過 SATA SSD 提供的 500 MB/s 讀寫速度可以較一般傳統硬碟更快速的完成工作也是 SSD 的優勢之一,加上來自 Micron 的血統與品質保證下,選擇 Crucial MX500 系列的 SATA SSD 也算是高 CP 值的考量,除了小編這次開箱的 4TB 容量外,玩家也可以在預算考慮下挑選其他的容量版本,至少作為資料儲存的部分也不用擔心如傳統硬碟般的龜速情況,甚至作為舊電腦 (無 M.2 介面) 的升級考量更是絕對推薦的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