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成式 AI 帶來的浪潮,已從科技圈延伸到各行各業。然而,企業如何真正落地 AI 應用,仍是一大挑戰。根據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最新發布的《State of AI in Business》報告指出,高達 95% 的企業雖然已投入生成式 AI,但大多仍未找到明確的投資回報 (ROI) 衡量方式。這意味著,AI 投資若缺乏完整策略與執行框架,極可能淪為「試水溫」,卻無法產生長期價值。

台灣企業在推動 AI 專案時,往往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遭遇落差。首先,資料散落於不同系統,清理與整合曠日廢時,成為專案起跑線上的最大阻力。即便勉強起步,IT 團隊也常被迫投入大量人力處理基礎數據問題,使得成本失控、進度延宕。另一方面,模型效果難以穩定呈現更是普遍困境。特徵工程與演算法的選擇往往需要專業判斷,若缺乏經驗,不僅準確度難以達標,也難以獲得業務部門的信任。
更棘手的是,許多企業在模型上線後,缺乏完善的治理與維運機制,導致成果無法複製或擴展,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從頭開發,浪費時間與資源。即使有能力加大投資,硬體算力的調度仍是另一道難題,效能未必能與投入成正比。種種挑戰,讓 AI 投資淪為「高期望,低回報」的典型寫照。
為協助企業跨越這些門檻,全球數據分析與 AI 領導者 SAS,正式推出 「SAS 企業級 AI 陪跑方案」。該方案以 SAS 五十年全球技術底蘊為基礎,並結合在地超過三十年的服務經驗,讓台灣企業能同時獲得國際最佳實踐與在地產業洞察。SAS 團隊不僅懂技術,更理解金融、製造、醫療與公共部門的實際需求,能確保 AI 專案成果能真正落地。
SAS 台灣區總經理龔律安表示:「在 AI 浪潮下,企業最擔心的就是投資卻沒有成果。執行 AI 並非只是一套技術的導入,而是一連串相互緊扣的環節,從硬體環境建置、數據清理、模型訓練到上線維運,每一步都可能成為絆腳石。SAS 提出『連工帶料』的陪跑模式,承諾不僅提供工具,更陪伴客戶跑完全程,並保證至少交付一個落地專案成果,以『陪跑式合作+成果承諾』的差異化優勢,確保 AI 真正落地並創造商業價值。」
學得會、做得出:SAS從資料到應用的AI陪跑方案
在資料階段,「AI Ready 包」提供自動化的清整、探索與可視化,讓企業能迅速釐清數據品質並獲取洞見;進入模型階段,「AI Operation 包」則協助進行模型維運與決策自動化,透過演算法比對、版本控管與效能監測,確保 AI 運作透明且長期可信,不再是「黑箱」。更關鍵的是,SAS 並非只交付工具,而是以在地顧問與專業教學團隊陪伴企業完成實作,至少做出一個可見的專案成果,幫助團隊真正做到「學得會、做得出」。同時,全方位的高資安雲端平台,讓企業從第一天就能放心啟動 AI,免去硬體部署的負擔。
SAS 認為,AI 陪跑是一段與企業並肩前行的旅程,最終目標是讓每一分 AI 投資都能轉化為持續的商業價值。從數據準備、模型建立,到專案落地與維運優化,SAS 以軟體、硬體、顧問、教學四位一體的模式,協助企業跨越每個關鍵門檻,將 AI 投資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