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又到了年底時刻,剛好兩大處理器陣營也都推出了新一代版本,是組台新電腦的好時機了,而且這一波的規格也都翻新且降價,光是 DDR5 與 M.2 SSD 價位直直落就讓預算上可以騰出更多空間來補貼其他零組件了,算是集結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
以目前仍舊是兩大陣營的情況來看,最新平台都推出到中階等級,價格差距在 AMD 新一波價格調降之後有了新的切入方向,最高階的 Ryzen 9 7950X 直接降到 18,150 元、硬是比小幅降價後的同階 Core i9-13900K 的 21,500 元低了 3,350 元,連 Ryzen 5 7600X 也免 8,000 元就能入手,比起同樣具備內顯的同階 Core i5-13600K 要價 10,990 元還要低上 3,040 元,這價差都可以抵換美光 Micron Crucial DDR5-4800 16GBx2(32GB) $3,599 元或是三星 Samsung 980 Pro Gen4 M.2 SSD 1TB (讀/寫 7000/5000 MB/s) $3,199 元兩種之中的一項零組件成本了。
買東西要精打細算,相信對大多數都患有「價格敏感症候群」的小資族玩家來說,精打細算每一筆費用來達到最佳 CP 值當然是 DIY 首要目標,更不用說現在是著重在視覺體驗的新感官世代,如何建構一台符合一般使用下可以展現順暢性能、又可以打 Game 玩樂流暢不卡卡、還可以追劇聽音樂爽爽過人生的新主機呢?這次小編就以兩大陣營中目前可以入手的起始版:AMD Ryzen 5 7600X 與 Intel Core i5-13600K 來做對比範例,看看若選擇具備更超值的 Ryzen 5 7600X 的話、除了節省更多預算之外還能有哪些強大的性能回饋與視覺體驗。
AMD Ryzen 7000處理器時脈及核心效能爆發、技術支援與功能再進化!
事實上關於最新一代的 Ryzen 7000 特色在早先 AMD 剛發布時就已經做過簡單介紹了,目前一共推出了四款處理器版本,分別為 Ryzen 9 7950X、Ryzen 9 7900X、Ryzen 7 7700X 和 Ryzen 5 7600X,全系列的核心都用上基於台積電 5nm 製程的 Zen 4 架構,具備更高的時脈和單核心效能,那怕是最入門的 Ryzen 5 7600X 都能擁有 5.3GHz 的高爆發時脈。
此外,Ryzen 7000 系列在 I/O 從 12nm 升級為 6nm 製程後,支援與功能性方面也有著大幅度的提升,除了採用 DDR5 記憶體、PCIe 5.0 通道等新世代硬體標準外,同時處理器也在千呼萬喚下,首次全系列標配 RDNA 2 架構的內顯,一舉帶來效能表現加持!
而且,面對邁入 DDR5 世代的到來,AMD 也推出了強大的「AMD EXPO」記憶體超頻技術,超越對手的 XMP 模式、可以針對 Ryzen 處理器進行最佳化的專屬調校並將參數寫入產品中,之後玩家只要進入主機板的 BIOS 介面,就能一鍵達到設定的超頻數值,不僅方便使用與操作、更能穩定提升效能增加使用者體驗度。
DIY組裝市場現況分析
由於 AMD Ryzen 7000 處理器換上了全新的 AM5 腳位,因此原先自初代 Zen 架構以來就採用的 AM4 將不再沿用(2017~2022、AMD真的佛!),畢竟製程精進、支援 DDR5 等特色,也的確是應該換新了。
AMD 承諾新的 AM5 腳位將至少陪伴玩家至 2025 年 (維持佛心策略),且散熱器的安裝孔位也持續沿用 AM4 時代的設計,也就是現在加入 AMD 陣營的玩家,到 2025 年以前都只要更新主機板的 BIOS 就能換上新的處理器,希望盡可能讓玩家將預算花在刀口上,並降低升級的成本。
目前市場上的記憶體同時並存有 DDR4 與 DDR5 兩種規格,追求效能考量以及未來使用的延續性上,AM5 支援 DDR5 而非 Intel 另外開的 DDR4 對應版本,時至今日 DDR5 除了頻率更高、價格日漸平價,現在入手 DDR5 正是好時機,更何況要仔細關注的是,DDR4 的報價主要是以單條 8GB 為主、而 DDR5 主要是以單條 16GB 為主,一不注意會覺得差距很大,其實把 DDR4 容量 x2 之後,會發現兩者的價差並不大,但頻率與效能可就差多了!
依目前全球儲存顆粒需求遲緩情況,諸如 DDR、SSD 等零組件的價格也持續的大幅下滑,原本價格破萬的 DDR5-6000 16GBx2 也有廠商直接殺出低於 5,000 元的破盤價,看來兩者價差要拉的更近也只是時間問題,加上 DDR4 以產品週期的角度來看也算是步入末期,未來短時間後也將會全面邁入 DDR5,可預期的 DDR4 會是過渡性產品了,現在入手 DDR4 只有當下省了一丁點預算,屆時升級等同無法沿用、反而更加得不償失。
至於在主機板的選擇上,AMD 新的 600 晶片組一口氣推出了 4 種版本,分別為 X670E、X670、B650E、B650,彼此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對下一世代 PCIe 5.0 通道支援性,簡單來說,X670E、B650E 能夠「同時支援」PCIe 5.0 的顯示卡和M.2 SSD,X670「僅」支援 PCIe 5.0 M.2 SSD,B650 則「不具備」PCIe 5.0 通道的支援能力。這部分相較於 Intel 在 13 代推出後至目前為止也僅僅只有高階的 Z790 來說,等於選了 Intel 13 代陣營就沒有其他的選擇。
就 C/P 值的角度,4 款晶片組中的 B650E 顯然會是比較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具備能同時支援顯示卡與 M.2 SSD 的 PCIe 5.0 規格,就長遠的使用度與擴充性上會有比較高的彈性,價格上也比 X670E 要來的便宜些,加上同樣具備 AMD 建置在 600 晶片組中的 CPU 超頻功能 (4 款版本都有),只要玩家搞定好散熱問題,B650E 同樣可以輕鬆解鎖 CPU 頻率上限。
Ryzen 5 7600X與Core i5-13600K之間、當然Ryzen 5 7600X才是最佳效益代表!
最新推出的處理器中,Ryzen 7 7700X、Ryzen 5 7600X 以及 Core i5-13600K 算是比較主力的銷售款,不過若是以超值性來說,Ryzen 5 7600X 的優勢會更明顯些,小編簡單的分說一下!
Ryzen 5 7600X 本身採 6C/12T 核心配置、基礎頻率 4.7GHz/爆發時脈 5.3GHz,目前價格為 7,950 元,Core i5-13600K 則是採大+小核的設計 (6C/12T 的大核心+8C/8T 的小核心),總計核心數為 14C/20T,基礎頻率 3.5GHz/爆發時脈 5.1GHz,目前售價為 10,990 元,兩者的價差為 3,040 元。
主機板的部分,AMD 陣營需換成新的 600 晶片組並搭配 DDR5 記憶體,至於 Intel 則是較複雜,13 代處理器除了可以使用新一代的 Z790 之外,也能沿用上一代的 600 系列 (但大多僅支援 PCIe 5.0 顯卡、Gen5 規格的 M.2 SSD 非原始標配),所以想要不久後可以用上 PCIe Gen5 的 M.2 SSD 的話,那也只能選 Z790 了,至於 700 晶片組的中階 B760 哪時候後才會有?目前還無法確定到底何時開賣!而且 Z790 以及前代的 600 系列都還有推出支援 DDR4 記憶體的版本,乍看之下還能省錢,其實不僅效能無法完全對應新處理器,明年再推 14 代的話還會不會保留對 DDR4 的支援恐怕難以預料,面對 DDR4 即將步入尾聲的情況,現在省下的微薄紅利很快會被換代規格給吃掉。
另外,由於都沒有附贈風扇,因此在散熱器的選擇上,兩者的成本考量也大不相同,Ryzen 5 7600X 的 TDP 功耗為105W、而 Core i5-13600K 則是 125W,受限於製程精進的狀況,採用 TSMC 5nm 的 Ryzen 5 7600X 瞬間最大功耗也大約維持在 130W 以內,反之採用 Intel 7 製程的 Core i5-13600K 則是 10nm 製程,瞬間最大功耗上看 200W,前者只要選用 1,000 元上下的入門級塔扇就能解決散熱問題、後者沒有上大型塔扇或是 240mm 以上的水冷恐怕是壓不住,那就不是 1,000 元能解決的事了,隨便 2、3,000 以上還算是最低消費,你以為兩者只有價差 3,040 元嗎?隨便加又是一顆 Ryzen 5 7600X 的價格了!
把上面這些統整一下,兩陣營的選擇差異就凸顯出來了,以新組裝電腦來看,單就 CPU 的價差來說,3,040 元是基本盤,以未來性來說、選用 DDR5 會是比較正確的選擇,假使選擇 DDR4 版本,那省下的預算大概也就 1,000 元內 (美光 DDR5 8G 899 元、金士頓 DDR4 8G 690 元,真實價差才 418 元),主機板方面就看玩家選擇,目前 AMD 的選擇性較多,以 B650E 來搭配 Ryzen 5 7600X 的話、會比只有 Z790 可以選的 Core i5-13600K 會便宜約至少 1,500 元以上,另外,散熱器方面的價差就微妙了,不講沿用舊有的、Ryzen 5 7600X 原則上 1,000 元可以搞定,但如果 Core i5-13600K 也用塔散則是得挑至少 2,000 元以上的高解熱版本,要是看上了水冷,那少說要價 3,000 起跳、看上潮牌的話花個 6、7,000 元也是正常啊!算一算,這價差之大,最少 5~6,000 元、甚至破萬也都不意外吧。
效能實測對比
從價差的對比不難看出選擇哪個陣營才是精打細算的作法,但是高 C/P 值可不是僅僅算差價而已,兩組平台的效能表現為何?相信更是玩家的關注重點,下面也以實際測試的角度來看看效能差異。
為了盡可能保證兩家的處理器能夠擁有一致的環境,本次統一選用 ASRock 旗下的 Steel Legend 系列主機板作為搭配,其中 AMD 平台為 X670E 晶片組,Intel 平台則為 Z790,並搭配能夠同時支援 AMD EXPO、Intel XMP 3.0 超頻功能的Kingston Fury Beast DDR5-6000 16GBx2 記憶體以及 Corsair 360mm 水冷進行散熱,詳細測試平台列表如下:
主機板:ASRock Steel Legend X670E (AMD)
主機板:ASRock Steel Legend Z790 (Intel)
記憶體:Kingston Fury Beast DDR5-6000 16GBx2(共計32GB)
散熱裝置:Corsair iCUE H150i ELITE CAPELLIX 360mm水冷
SSD:Samsung 980 Pro PCIe 4.0 M.2 SSD 1TB
顯示卡:ROG Strix Gaming GeForce RTX 4080
電源供應器:MSI MPG A1000G 1000W ATX 3.0/PCIe 5.0
特別說明的部分則是顯示卡的採用,畢竟目前新世代顯示卡只有 NVIDIA RTX 4080 和 RTX 4090 可以選擇,考慮到 RTX 4080 價格開始鬆動,貨量也比較充足,本次也以其作為實測搭配,玩家可依個人喜愛另選其他規格使用,或是耐心等待一週後可以考慮入手 AMD 新一代的 Radeon RX 7900 系列也不錯;由於 Ryzen 7000 加入了內建 RDNA2 架構的內顯,所以本次測試也會一同進行內顯方面的比較,以供玩家在等待其他新世代顯卡型號到來前可以做為些許參考。
照慣例就先從 CPU-Z 看起,兩者的 CPU-Z 偵測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相關資訊,核心規格上,Ryzen 5 7600X 採 6C/12T 核心配置,基礎時脈訂在 4.7GHz,爆發時脈為 5.3GHz;Core i5-13600K 則是採用大+小核的雙架構配置,擁有 6C/12T 的P-Core 大核心、8C/8T 的 E-Core 小核心,總計核心數量為 14C/20T,當中大核心基礎時脈為 3.5GHz,爆發時脈落在 5.1GHz。
至於基礎跑分測試中,Core i5-13600K 在 CPU-Z 與 CINEBENCH R23 靠著更多的核心數量,在多核心方面勝出,而單核心的部分,Ryzen 7 7600X 靠著 Zen 4 架構有著相當的成長,沒有被 Core i5-13600K 拉開太多差距、差距極小。
在 3DMark 圖形測試中,針對 DX12圖像內容的 Time Spy 項目一直都是 Intel 的優勢,不過從實測數據的表現可以發現到,雖然 Time Spy 的分數仍是 Core i5-13600K小幅領先,但在 Time Spy Extreme 的部分 Ryzen 5 7600X 則是幾乎追平,僅以些微分數緊貼在後。
至於以 DX11 為主的 Fire Strike 就明顯的看到基本上 Ryzen 5 7600X 是反過來壓制 Core i5-13600K,這對目前市場上仍有許多 DX11 的遊戲來說,玩家選擇 Ryzen 5 7600X 的平台是比較有利的。
而比較特別的在是加入光追內容加入的 Port Royal 和 Speed Way 這兩項,是由 Ryzen 5 7600X 略勝一籌,這也代表如果是以現階段在遊戲上的光追效能支援以及針對 DX12 Ultimate 內容的性能上,Ryzen 7000 系列會是更佳選擇。
遊戲實戰的部分,所有的遊戲在設定上一律都是選擇開啟最高畫質選項,並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可能干擾 FPS 數值表現的功能,解析度方面考量畢竟都用上 GeForce RTX 4080 等級的高階顯卡了,當然是直衝 4K/2160P 的解析度囉,再配合 DLSS 或 FSR 畫質模式開啟 (有支援的話),以此來感受最細膩與流暢的畫質體驗。
透過多次的反覆測試後來總結一下實測心得,諸如負載較高的微軟模擬飛行、電馭判客2077 等遊戲,可以看到 Ryzen 5 7600X 的確有壓制 Core i5-13600K 的表現;賽車競速的F1 22與極限競速:地平線等遊戲可以看出 Ryzen 5 7600X 有小贏一波的數據;至於像是鬥陣特攻2、PUBG 與戰神等遊戲,則可以看到仍是 Ryzen 5 7600X 的表現較佳;開啟光追+DLSS 模式的蜘蛛人重製版遊戲也是由 Ryzen 5 7600X 略勝一籌。
畢竟在 4K 環境下處理器所要面對運算負擔都相當吃重,此時 Core i5-13600K 就變得很難再依靠 E-Core 小核心來換取更多運算優勢,更不用說還會出現小核出功不出力的情況。總的來說遊戲成績對比方面,基本上包括新遊戲、舊遊戲的實測都不難發現 Ryzen 5 7600X 在效能表現上都明顯的略勝 Core i5-13600K 一籌,帶來更加優異的遊戲體驗,玩家更可以透過 AMD 的各種技術支援提升遊戲品質,各類型遊戲都可展現與之匹配的效能!
考慮到目前新世代顯示卡選擇少、價格高,就算好不容易熬過「礦災」,不少玩家還是選擇繼續當等等黨,等著顯卡繼續降價、甚至 AMD Radeon RX 7000 系列也即將上市,為此小編也測試了純內顯的效能,看看在沒有獨立顯卡的狀態下,能夠滿足娛樂到什麼樣的程度。
遊戲實戰還是比較直觀、而且感受性更強烈,這裡小編也採用內顯並透過模擬器來遊玩手機遊戲,小編使用 Bluestacks 5 模擬器安裝《崩壞3》和《噠噠特工》來進行測試,前者用以代表高畫質 3D 動作遊戲,後者則為高強度 2D 遊戲。
在《崩壞3》中,Ryzen 5 7600X 在關卡地圖中的 FPS 值可以維持 75 張以上,最高點甚至來到 125 FPS 左右,而 Core i5-13600K 多數時間則在 75 FPS 邊緣徘徊,最高 FPS 值不超過 100 張,等於 Ryzen 5 7600X 至少勝過對手 25% 以上。
《噠噠特工》這款遊戲的最大特色就是關卡越到後期,敵人的數量會越多,最後鋪天蓋地的填滿整個螢幕,極度考驗處理器各方面的運算性能。
Ryzen 5 7600X 在最初的 5 分鐘敵人密度較低的時候,FPS 一度可以衝上 120 張以上,中期則能夠達到 60 FPS 以上的流暢度,直到最後階段關卡敵人數量實在太多,FPS 一度有震盪狀態,但也很快就衝回 60 FPS 標準線。至於 Core i5-13600K 則是全程都在 40~60 FPS 的位置浮動,遊戲流暢度一般,關卡後期的 FPS 則是降至 40 FPS 左右沒有回升。
從上面的內顯測試結果可以發現,Ryzen 5 7600X 相較於 Core i5-13600K 能夠對手機遊戲提供更好的流暢度,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 Ryzen 7000 系列加入了對 AVX-512 指令集的支援能力,而 Intel 在 12 代開始逐漸停用,到了第 13 代處理器則是將其移除。
起初 AMD 選擇加入 AVX-512 指令集的支援能力是為了 AI 程式所準備,不過對於一般玩家來說,更常利用的領域恰巧就是使用模擬器遊玩跨系統平台的遊戲,AVX-512 指令集在這部份能夠提供相對更有效率的運算能力,這也是 Ryzen 5 7600X 在手機模擬器上的表現能夠大幅超越 Core i5-13600K 的一大因素。
最後,前面提到 AMD 新的 600 晶片組不論是高階的 X670 系列還是中階的 B650 系列都提供了 CPU 超頻的功能,玩家可以利用 AMD 自家的 PBO 技術來自動為處理器進行超頻,也能夠手動選擇頻率和電壓,處理器會根據主機的散熱條件進行調節,減低超頻過程設備損壞的風險。
輕鬆小超一下其實很容易,簡單透過 CPU-Z 的 Bench 來檢視一下超頻前後的效能提升,可以看到頻率拉高到 5.6GHz,單、多核的成績也從 760/6023 提高到 788.2/6273.4,大概提升了約 4% 左右的效能,也算不無小補。
Ryzen 5 7600X中階效能之王
從前面的實測數據不難看出 Ryzen 5 7600X 才是中階效能之王,除了一般模式使用下與 Core i5-13600K 不分軒輊以外,遊戲方面的表現也是具備力壓一籌對手的實力,以 4K 高壓力的表現下都能有不錯的成績之下,玩家使用在 2K 或是正常的 FHD 解析度下更是能有突出的效能回饋體驗,Ryzen 5 7600X 的內顯相較於 Core i5-13600K 也更勝一籌;此外,兩者的價差絕對也是玩家入手的考慮重點,光是至少可以省下 5/6,000 元以上的預算就可以把 850W 的電源供應器以及主機機殼都補齊了,甚至拿來補貼 M.2 SSD 或是將記憶體容量擴充到 64GB 也都任一有找,怎麼聰明選、相信再清楚不過了!
最後,關於兩者的溫度與功耗方面,基本上無需使用水冷即可輕鬆運作的 Ryzen 5 7600X 當然在溫度與功耗的表現上是勝過 Core i5-13600K 一大截的,僅需要一般的散熱器就能穩定的讓 Ryzen 5 7600X 工作順暢、維持 60 度左右的溫度,而 Core i5-13600K 則是建議最好採用至少 240mm 以上的水冷散熱器,以避免 125W 功耗在高頻運作時會衝上 200W 以上造成可能超過 75 度以上溫度導致降速或當機的情況,至少這部分選擇 Ryzen 5 7600X 就不用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