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於 11 月 25 日上午,在市政大樓莊嚴肅穆的劉銘傳廳盛大舉行「114 年度臺北市傑出市民表揚」儀式。由市長蔣萬安親自主持,頒發象徵最高榮譽的獎章與證書,以表彰對城市有卓越貢獻的典範人物。
「臺北市傑出市民」獎項歷來含金量極高,包括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以及為國爭光的奧運羽球金牌得主王齊麟等人。市府期望透過表揚這些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的人物,能激發社會更多正向的行動力與善的循環。
而在眾多被推薦者中,長笛演奏家華姵脫穎而出,成為 2025 年唯一的獲獎者,這不僅是對她個人的肯定,更使她成為歷來首位獲此殊榮的長笛演奏家,意義非凡。



華姵的音樂之路始於 4 歲,她遠赴藝術之都深造,取得了法國巴黎師範音樂院長笛教育與室內樂演奏碩士學位。擁有國際級演奏實力的她,返台後任教於東海大學,致力於推動音樂教育。17 年前,華姵初次踏入位於桃園復興區深山的拉拉山霞雲國小。在一次短暫的教學結束後,一位孩子純真而期盼地問道:「老師,你還會再來嗎?」 這句簡單卻重擊心靈的提問,讓華姵對自己許下承諾。
為了回應那份期盼,自此之後的 17 年間,華姵堅持每週往返拉拉山進行義務授課。她深知偏鄉孩子缺乏的不僅是師資,還有硬體設備,因此她積極四處奔走,募集樂器與各類生活物資,只為讓山裡的孩子也能擁有享受音樂的權利。華姵用音樂作為橋樑,撫慰孩子們的心靈,陪伴他們成長。這份長達 17 年未曾中斷的堅持,展現了藝術家對社會最深沉的關懷,也正是她獲選為傑出市民的關鍵原因。
除了偏鄉教育,華姵在文化傳承上也不遺餘力。她擔任台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音樂總監,致力於推廣「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經典作品。她嘗試將西方古典長笛技法與臺灣本土歌謠結合,賦予傳統音樂全新的生命力,讓更多年輕世代與國際聽眾能領略臺灣文化之美。
為了回應這份得來不易的殊榮,華姵特別創作了長笛單曲《光之台北》。她巧妙地將泰雅族的原住民歌謠與的臺灣歌謠《望春風》融合,以長笛清亮悠揚的音色為主軸,編織出一段跨越族群與時空的對話。華姵期許這首樂曲能化作一道溫暖的光,照亮每一顆善良的心,並為繁忙的臺北注入一股柔和安定的力量。《光之台北》已由知名的風潮唱片發行,推出數位與實體版本,正式與大眾見面,讓這份愛與音樂的感動得以廣泛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