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等待許久之後,作為 NVIDIA GeForce RTX 4060 系列的最基本款也正式開賣了,按照官方的計畫當然是希望包括先前使用 RTX 3060 與 RTX 2060 的玩家們可以隨著 RTX 4060 的正式推出而轉進 RTX 40 系列的懷抱,以萬元左右的價格帶來搶佔入門級的市場大餅。
而位於 RTX 4060 Ti 之下的 RTX 4060 除了維持記憶體容量同樣是 8GB GDDR6 之外,記憶體介面也一樣採用 128-bit,但規格基本上大都比 RTX 4060 Ti 略少一些,同樣在價格上也是更親民了一些,挾帶 RTX 40 Ada Lovelace 架構與內建第 4 代 Tensor Core 及第 3 代 RT Core 等特色下,是否可以保有玩家對入門級顯示卡的期待呢?隨著正式開賣,小編也來開箱來自技嘉科技的 GeForce RTX 4060 GAMING OC 8G 這片版本。


GIGABYTE GeForce RTX 4060 GAMING OC 8G開箱
技嘉這次對應 RTX 4060 這款晶片組的系列也一次推出多達 5 款產品供玩家選擇,包括有 AORUS ELITE 以及 AERO OC、GAMING OC、EAGLE OC 以及 WINDFORCE OC 等,算是一次攬齊玩家對於雙風扇、三風扇與高效能各面向的需求性,想入手 RTX 4060 的朋友應該可以在這 5 款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款版本。

這次開箱的是其中的 GAMING OC 8G 這一款,彩盒設計延續慣用的設計風格,正面可以看到清楚標示的 RTX 4060 型號以及一旁的 GAMING OC 8G 等,基本上是屬於 OC 超頻版,同樣也具備 WINDFORCE 風之力散熱設計。

彩盒背面除了有實際的顯示卡外觀,也標註了具備 WINDFORCE 風之力散熱系統與正逆正抗擾流的特色,另外也支援 RGB FUSION 燈效以及獨特的 SCREEN COOLING 等,在開箱後可以看到內部採用靜電袋包裝的 RTX 4060 GAMING OC 8G 顯示卡本體以及快速安裝指南等。


如果對 GAMING OC 系列不陌生的話,基本上採用三風扇風之力散熱設計的外觀就都差不多長的類似,採用 3 個 8cm 獨特刀鋒導流造型風扇,搭配正逆轉功能與 ALTERNATE SPINNING 抗擾流風扇設計,加上底下的直觸式高效純銅熱導管與貫穿整片卡身的超密多鰭片散熱模組,可大幅提升整體的解熱能力,另外,風扇自動停轉功能以及採用長效壽命的奈米石墨烯潤滑油軸承都能提供玩家更安靜的使用狀態。


頂端可以看到卡身的厚度佔 2 Slot,中央位置有打上 GeForce RTX 字樣,靠後端位置則是 GIGABYTE Logo,同樣也是 RGB FUSION 燈效區。


輸出的部分則是提供了 DisplayPort 1.4a x2、HDMI 2.1 x2,最多可支援 4 組螢幕輸出,最高解析度為 7680×4320;卡身的尾端則是有背面延伸的金屬背板支撐固定,也讓風流導由背面的 SCREEN COOLING 通風。


背面設置了金屬背板,除了可強化散熱之外還能增加剛性、避免板彎情況發生,尾端的 SCREEN COOLING 散熱設計能讓延長的散熱鰭片透過風流穿越來達成提升散熱能力的效果。

這款 RTX 4060 GAMING OC 8G 同樣具備有 Dual BIOS 設計,提供玩家 OC (超頻) /Silent (靜音) 兩種模式選擇,電源方面則是僅需 1 組 8-Pin PCIe 12V 即可,整體的功耗 (TGP) 比 RTX 4060 Ti 的 160W 還要低、僅 115W,相對的也更省電,基本上玩家以現有電源供應器的 500W 左右供電即可直接更換升級。
8-Pin 電源插槽也做了凹槽開孔,除了可以透過底下的 PCIe 電源監控指示燈來判別是否有正確連接外 (若異常會閃爍提示),也方便玩家插拔。



簡單卸下背面的固定螺絲就能拆開散熱系統以及底板了 (會破壞保固、請勿自行拆卸),可以看到除了正中央的 AD107 GPU 核心外,一旁也配置了 4 顆 SK Hynix的GDDR6 記憶體顆粒、單顆 2GB。
另外在散熱系統部分則是可以看到配置的高效純銅熱導管設計,搭配正片卡身面積的散熱鰭片,達到整體的最佳散熱效果。




最後看一下 RGB FUSION 的燈效部分,由於只有位於頂部尾端,算是不會過於彰顯的設計,但在暗部時的燈效顯示就相當明顯,玩家可以透過專屬的 GCC (GIGABYTE CONTROL CENTER) 應用程式來調控設定。


效能實測
接著就是效能實測的時間了,配合 RTX 4060 在大眾遊戲卡的入門級定位,平台採用的同樣是 Core i5-13600K 這一階,相關的平台設備列述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5-13600K
主機板:ROG MAXIMUS Z790 APEX
記憶體:PROXMEM SPEAR RGB DDR5-6800 16GBx2 (共計32GB)
SSD:Samsung 980 Pro 1TB PCIe 4.0 M.2 SSD
AIO Cooler:Corsair iCUE H150i Elite Capellix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Vertex GX-750 750W
作業系統:Winodws 11 Pro 22H2
VGA Driver:NVIDIA 536.20
先用 GPU-Z 來看一下顯示卡的基本資訊,GIGABYTE RTX 4060 GAMING OC 8G 使用的晶片代號為 AD107,與 RTX 40 其他家族成員一樣採用 NVIDIA 訂製的 TSMC 5nm 製程,擁有 3072 個 CUDA 計算核心,GPU 基礎時脈設定在 1830MHz,記憶體爆發時脈來到 2550MHz,至於搭配的 8GB 128-bit GDDR6 記憶體則是由 SK Hynix 提供。

■ 3DMark
基礎性能表現方面,GIGABYTE RTX 4060 GAMING OC 8G 在3DMark 為 DX12 遊戲環境設計的 Time Spy 中取得 11,300 分左右的成績、DX11 的 Fire Strike 則是在 2.6 萬分左右,應對一般工作使用是沒有問題的。


光線追蹤的 Port Royal 的成績落在 6100 分上下,至於 DX12 Ultimate 總和評測的 Speed Way 則約為 2500 分。

■ 遊戲測試
在遊戲實際測試部分,照慣例一律使用選單提供的最高畫質組合,並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FPS 最大上限等設定,遊戲若支援 DLSS 或 FSR 功能則一律調整的最高畫質選項 (DLSS 優先),另外也會額外測試 DLSS 3 補幀功能對 FPS 值的表現。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
在《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中,1080p 解析度下的 FPS 可以達到電競級的 130 FPS,1440p 則為 95 FPS,兩者的流暢度還在可以安心遊玩的程度,而 2160p 解析度時的 FPS 為 53 張,以講究反應速度的電競類型遊戲來說就顯得相對吃力了。

《卡利斯托協議》
近期迎來劇情最終章DLC的《卡利斯托協議》,在 1080p 和 1440p 解析度下的 FPS 分別可達 90、70 張以上,算是可以流暢享受最高畫質的視覺體驗,而 2160p 的成績則是 45.7 FPS,如果只是單純享受劇情內容的話,表現還在尚能接受的程度。

《極限競速:地平線》
競速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即使不啟用 DLSS 3 補幀功能,在 2160p 解析度下也有近 60 FPS 的成績,若不挑戰賽事,只是單純在開放世界地圖開車欣賞墨西哥的美景已經十分足矣。而在開啟補幀功能後,1080p 下的解析度可以獲得比較高的增幅,1440p 和 2160p 增幅則相當有限、差異不大。

《F1 22》
另一款競速遊戲《F1 22》在表現上就比較特殊了,在 1080p 解析度下,DLSS 3 補幀可以讓 FPS 值從 127 暴增到 166 張,提升幅度相當大!然而一旦將解析度切換到 1440p 和 2160p 時候,則會出現因顯示卡對高階攜運算性能與記憶體頻款不足等問題而出現 FPS 值不升反降的情況。

《電馭判客2077》
即將推出劇情 DLC 的《電馭判客2077》,在補幀技術的加持下,1440p 解析度的順暢度可以直接從卡頓變為流暢(大幅提升),享受到”越級打怪”的福利,至於在 1080p 下也是直接跳到 94.8 FPS,流暢度相當不錯。另外,如果想體驗一把全域光追的效果,RTX 4060 的性能可能只負擔的起 1080p 解析度下 RT Ovdrive 的龐大運算需求。

結語
以實測的表現來看,RTX 4060 的確也表現出定位在 1080p 解析度下的不錯性能,尤其是在開啟 DLSS +補幀後的 FPS 的確可以為玩家帶來極佳的 CP 值,不只一般使用上可以應付自如,大部分的 3A 大作也都能達到平均 100 FPS 以上的流暢度,加上比 RTX 4060 Ti 還要低的功耗,真的是對於先前還在使用前幾代顯示卡的玩家一個蠻值得升級的選擇,畢竟是 RTX 40 架構、DLSS 3 的確頗香啊!
具備風之力散熱系統、三風扇刀鋒扇葉設計、自動停轉、RGB FUSION 燈效顯示,這片 GeForce RTX 4060 GAMING OC 8G 基本上也集結了相當多特點,並提供 3+2 年保固 (登錄延長 2 年保),售價也僅 12,490 元,心動嗎?可以準備入手了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