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RTX 40 系列顯示卡終於推出了入門階的 60 版本,一向以刀法著稱的老黃則是刷刷的 2 刀下去,在 RTX 4060 這一版切成了 3 款:RTX 4060 Ti 8G、RTX 4060 Ti 16G 以及 RTX 4060,後兩款要等到7月才推出,先登場的則是 RTX 4060 Ti 8GB 這一款。
承襲同樣 NVIDIA Ada Lovelace 架構、SM 串流處理器可提升最高 2 倍效能與電源效率,第三代 RT 核心與第四代 Tensor 核心的加持下與支援 DLSS 3 技術,也讓玩家在更低的預算下也能獲得不錯的運算與遊戲表現;這次開箱的是來自技嘉科技 GIGABYTE 的 GeForce RTX 4060 Ti GAMING OC 8G 這一片,外觀上同樣採用 3 風扇風之力散熱系統設計,配上大面積散熱鰭片與直觸式純銅熱導管協助下,提供使用者在性能與散熱兩者的最佳平衡,那就來開箱看各部設計吧!
GeForce RTX 4060 Ti GAMING OC 8G開箱
跟其他的 RTX 40 晶片組一樣,GIGABYTE 在 GeForce RTX 4060 Ti 這款版本上也同樣推出有 GIGABYTE、AORUS 等不同產品線的對應版本,常見的 ELITE、EAGLE、AERO…等都有相關的型號可以挑選,而小編這次入手的是其中的GAMING OC 8G 這一版,同樣是維持 GAMING 系列的彩盒設計風格,也是採用 Windfoce 風之力散熱系統以及 OC 版本,正面可以看到有標上了 GeForce RTX 4060 Ti 的型號,彩盒背面則是有內建的多項功能介紹,而拆開後可以看到靜電袋完整包覆的顯示卡本體。
這就是 GIGABYTE GeForce RTX 4060 Ti 顯卡本體,的確從外觀上可以看到是採用三風扇設計,基本上搭載的就是GIGABYTE 一貫的散熱主打:風之力散熱系統,包括 3 個 8 公分獨特刀鋒導流扇葉、搭配正逆轉功能與 4 根效純銅熱導管直觸 GPU 散熱,另外連同風扇自動停轉功能、背面尾端的 Screen Cooling 出風通道散熱特色等也都有支援,可以大幅提升整體的解熱能力。
頂端可以看到前段有 GeForce RTX 字樣標示、後段則是有配置 RGB 燈效,這個角度也能看到 PCB 板上方從左到右、滿滿超大尺寸散熱鰭片。
至於另一面的角度也是一樣,配上底下與 GPU、VRM 位置直觸的純銅熱導管設計,達到迅速有效的解熱性能。
整片顯示卡連同風之力散熱系統的卡身厚度約為 2.5 slot,尾端除了外蓋有延續造型之外,與背面的金屬背板做了支撐固定。
背面有提供了一整片的金屬強化背板,除了營造出更具質感的視覺外觀之外,也能強化整體的卡身結構,並防止板彎機率,尾端有加入了 Screen Cooling 散熱設計,中間延長體積的散熱鰭片可以透過這區塊讓風流穿透,提升散熱效果。
背面上方則是設置有 1 組 PCIe 8-Pin 的 12V 電源輸入,連接埠下方也有額外設計了 PCI-E 電源監控指示燈 (若供電異常會閃爍提示),另外一旁還有一組雙 BIOS 的 DIP Switch 切換開關,玩家可以依據需求來做選擇。(預設為 OC Mode)
輸出 I/O 埠則是提供了 2 組 DisplayPort 1.4a 與 2 組 HDMI 2.1a,最大解析度為 7680×4320、最多可同時 4 組螢幕輸出。
頂端尾部的 GIAGBYTE Logo 位置同時也是這片顯示卡的 RGB 燈效區,支援 1677 萬色以及 RGB Fusion 軟體調校設定,包括可調整為恆亮、多色循環、閃爍、雙閃、呼吸…等模式。
效能實測
有別於上一片作為對比在平台上採用了高階的 Intel Core i9-13900K 這顆處理器,這次的平台選搭就改採 Core i5-13600K 來做基準,畢竟 RTX 4060 Ti 算是 NVIDIA的RTX 40 系列入門款,相較之下這樣就較為合理些,也比較傾向一般玩家組裝時的選擇,同樣選擇 Seasonic 的 Vertex GX-750W 來搭配,本次採用的平台設備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5-13600K
主機板:ROG MAXIMUS Z790 APEX
記憶體:PROXMEM SPEAR RGB DDR5-6800 16GBx2 (共計32GB)
SSD:Samsung 980 Pro 1TB PCIe 4.0 M.2 SSD
AIO Cooler:Corsair iCUE H150i Elite Capellix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Vertex GX-750 750W
作業系統:Winodws 11 Pro 22H2
首先從 GPU-Z 來檢視一下相關資訊,除了型號有秀出 NVIDIA GeForce RTX 4060 Ti 外,Subvendor 位置也可以看到是GIGABYTE,其他除了記憶體是 8GB GDDR6 128-bit,GPU/Memory 頻率則為 2310/2250 MHz (Boost 2580 MHz)。
3DMark 的部分,基本上改採 Core i5-13600K 下的差異並不大,Time Spy 與 Time Spy Extreme 的得分落在 13984 與 6489 分,至於 Fire Strike 的三項測試則分別獲得 30957、15657 與 7652 分,還算可接受的範圍內,以入門款等級來說,可支援使用一般模式下的各項需求。
至於 Port Royal 與 Speed Way 這兩項針對光追與 DX12 Ultimate 總合評分的性能測試下,由於具備完整的光追核心,這項測試的表現還算不錯,有 8161 分的成績;但 Speed Way 的得分為 3172 算是想比大哥們都近萬分來說就顯然相對渺小,不過畢竟是入門款,3000 分以上的成績也算有入了基本門檻了。
遊戲方面也透過以下幾款來做簡單性能驗證,同樣測試設定的部分將畫質調至最高、關閉垂直同步等,開啟 DLSS 以及加上補幀的測試等。(下方截圖可點圖放大)
◆《電馭叛客2077》
先看一下大家熟悉的 Cyberpunk 2077 這款遊戲,在開啟 DLSS 品質模式下,3 種解析度下的測試數據分別為 24.12 (2160p)、49.46 (1440p) 以及 77.63 FPS (1080p),基本上只能在 1080p 解析度下得到較好的成績,1440p下就顯得略為吃力些,但如果加上補幀後,整體成績也提升為 24.71 (2160p)、71.00 (1440p) 與 120.99 (1080p),看來還可以在 2K 模式下順跑,至少算是可接受的情況。
即使開啟補幀後在 2160p 下的提升微小,以 RTX 4060 Ti 設定本就是入門級來說,想 4K 順跑的朋友建議就往 RTX 40 系列的其他版本入手吧!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
在這款遊戲下的表現倒是還算不錯,除了 1080p 下可以達到 154 FPS 之外,2160p 下仍有 66 張的能力,2K 的 1440p 下也有 113 FPS 的表現,對於喜歡這類型遊戲的朋友入手 RTX 4060 Ti 倒是還可以順暢的遊玩。
◆《F1:22》
作為賽車遊戲代表之一的 F1:22,同樣的也透過開啟 DLSS 品質以及加上補幀設定來看效能上的差異,開啟 DLSS 下的數據則是落在 60 (2160p)、110 (1440p) 以及 155 FPS (1080p),基本上勉強算是 4K 模式下可以順跑,但如果透過補幀設定的話,倒是在 1440p 與 1080p 這兩個解析度下可以有不少的提升,1440p 下從 110 提升至 135、1080p 下從 155 提升至 201 FPS,反而是 2160p 下數據呈現倒退,同樣是因為遊戲對於顯示卡的負荷較大,建議還是以 1440p、甚至是 1080p 解析度下來遊玩最為合適且順暢。
結語
從定位上、性能表現上,不難看出 RTX 4060 Ti 在 RTX 40 系列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新一代入門級的版本,完整的光追功能以及新的 GPU 核心架構,帶給玩家的也是新的視覺體驗,除了可以對應玩家一般工作的使用或運算之外,在遊戲上的表現也能對應大多數 1440p 甚至在 1080p下的順暢遊玩,加上來自 GIGABYTE 大廠的品質以及採用的三風扇散熱設計與專屬的風之力散熱系統加持下,提供高效能運作下的最佳散熱效果,玩家也不用擔心需要更換新的 PCIe 12V 連接,僅使用一組 8-pin 就能支援,以大多數都已經是 500W、600W 電源供應器的朋友就可以對應,算是無痛升級的最佳方案之一了,平價預算就能入手,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參考看看!